前沿拓展:佛山代购化妆品排行榜
#头号周刊#


号外号外!
本人近日离岛 有十万免税额度
需要代购化妆品的直接私聊~
只收产品费用+百分之五的代购费!
注意:你这样可能违规了……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消息,广州海关近日开展“奋发21”打击海南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专项行动,在海口海关及地方公安的配合下,打掉“套代购”专业走私团伙23个,现场扣押涉嫌走私的离岛免税化妆品、洋酒等一批,初步查证案值约6000万元人民币。
经查,该走私团伙利用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组织社会人员前往海南各免税店“套代购”化妆品、洋酒等离岛免税品,以自提离岛、寄递送达等方式在广州、佛山等地集中收货,再对外销售牟利。
01
“代购”与“套代购”有何区别?
消费者对“代购”十分熟悉,但对“套代购”是什么可能心存疑虑。“代购”与“套代购”有什么区别?
“代购”是代理购买的简写,他人帮忙购买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能是为了节约金钱,总之,代购只要合理合法便可展开。
而“套代购”虽比代购多了一个字,含义却大不相同,“套代购”是指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个人购买离岛免税品的资格和额度为他人购买免税品或将所购免税品在国内市场再次销售,以及组织、利用他人购买海南离岛免税品的资格和额度,买免税品并进行倒卖的行为,都属于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行为。

图源:淘宝
根据相关规定,已经购买的离岛免税商品属于消费者个人使用的终商品,不得进入国内市场再次销售。
如若违反,3年内不得享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没收走私免税品及受离岛非法所得,可并处偷逃应缴纳税款3倍以下罚款;个人偷逃应缴纳税款10万元以上或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2次行政处罚后又实施离岛免税走私行为的,追究刑事责任,面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纳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等不同的惩罚。
受疫情影响,国外代购之路逐渐不畅,不少代购人员转战海南,这也成为“套代购”案件频发的诱因之一。
02
“套代购”行为已严重扰乱化妆品市场秩序
其实像上文提到的化妆品“套代购”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套代购”的物品也绝不仅仅包括化妆品这一类物品。今年以来,全国海关系统集中严厉打击利用他人额度在海南购买免税品再转手的“套代购”走私行为。


图源:网络
5月,湛江海关联合海南省打私办、海口海关及江门海关,打掉“套代购”走私专业团伙12个。现场查扣涉嫌走私的海南离岛免税化妆品、洋酒等1033件,另查扣物证书证以及电子证据一批。据悉,该案案值约5000万元,涉嫌偷逃税款约1050万元;
6月,合肥海关缉私部门也破获一起海南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案件,查获iPhone、iPad、化妆品一批,案值137万元;
7月,青岛海关缉私局在海口海关缉私局及地方公安配合下,一举打掉3个走私团伙以及多个关联销售团伙,海关方面查获的化妆品、电子产品、洋酒等免税商品价值超过5000万元。
不难看出,这些人的“套代购”行为多次利用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据了解,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利好政策之一。
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这期间,离岛旅客年度免税购物额度从3万元提升至10万元,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也不断升级,离岛旅客购买免税品可选择“邮寄送达”提货,岛内居民离岛前购买免税品,可选择“返岛提取”,政策覆盖轮渡、火车、飞机三种离岛方式,极大便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根据海口海关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20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至今年6月底,海口海关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到906亿元、销售件数达到1.25亿件、购物旅客1228万人次。两年平均算下来,海口海关每日监管的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平均达到1.24亿元,较新政实施前增长257%。
在消费金额日渐上涨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部分“侥幸分子”试图暗自牟利。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缉私部门组织海南、广东多地海关缉私部门开展打击治理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专项行动,共立案侦办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犯罪案件127起,案值2.9亿元,立案查办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行为案件863起,案值0.6亿元。
03
应寻求正确渠道获得美妆优惠
能用较低的价格买到化妆品,是消费者选择代购的重要原因,其背后蕴含的广阔消费市场,也正是“套代购”屡禁不止的原因。
其实消费者想用低价购买化妆品,可使用一些正规渠道:
一、找亲朋好友代购。通常情况下,为亲友、同学的自愿、偶然的代购行为,如果并非以牟利为目的,则一般不会涉嫌走私违法;
二、可关注“cdf会员购”线上购物平台。cdf会员购是中免集团的英文简称,cdf推出了线上的cdf会员购。cdf会员购单笔订单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每人全年可买的额度不能超过2.6万元,每年1月1日自动更新额度。

图源:网络
三、除此之外,还可以关注官方折扣渠道,关注打折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消费者想用低价买化妆品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要是有人想趁机谋取利益,获取非法收益,在面临的处罚时可不要大呼“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