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化妆学校哪个学校好石家庄的

石家庄铁道大学历经72年的风雨兼程和历史积淀,曾三迁校址,两番改制,八度更名。如今石家庄铁道大学汇集军队、部委和地方院校优势于一身,形成了“慎思明辨、知行合一”的校训、“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校风和“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 ”的鲜明办学特色,在经济建设主战场谱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辉煌的校史
01石家庄铁道大学早是铁道兵团干部学校(1950.09—1954.04)
1950年9月1日,为加强铁道兵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适应新中国铁路抢修抢建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在北京成立,为师级建制,校部在北新桥,1951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校址选在石家庄并新建,同年12月,学校迁到河北石家庄市现址。
铁道兵团干部学校时期,训练对象是铁道兵团排以上干部,为建国初期和抗美援朝的铁路抢修培养学员3409名。
02 铁道兵学校(1954.04—1961.05)
1954年4月1日,中央军委命名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为师级建制。开始培养铁道兵初、中级指挥员,
1955年12月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上将代表国防部来校授衔。1958年4月,重庆军事交通学校并入。
1959年10月1日,以学校为基础组成的铁道兵国庆十周年受阅方队,接受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检阅。
03 第一铁道兵学校(1961.05-1962.07)
1961年5月,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铁道兵学校,为师级建制,同年7月,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招收大学本科学员,设桥梁、线隧、机械专业,开始为部队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制四年,完成铁道兵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04 铁道兵学院(1962.07-1970.03)
1962年7月1日,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501部队,行使军级权限。学院设有指挥系、工程系、军事交通系,从此成为一所培养指挥、技术、政治、军交干部的高等院校。
笔者是高中毕业先入伍,在铁道兵第三师13团服役参与开发大兴安岭会战,而后经过考试录取于1965年秋季入学,进入铁道兵学院工程系学习,实现了我的大学梦。

在军校期间,有幸遇到了这几位首长对我影响很大,几十年来记忆犹新。
铁道兵学院政委、开国少将李庆柳老首长
李庆柳(1915.7.8—2001. 4.10),湖北麻城人 。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宣传队长、干事、科长、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委、分区政治部主任、旅政治部主任、分区副政委、师政委、航空学校副政委、航空学校政委、军政委等职。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围攻七里坪战役、二万五千里长征、陕西山阳县战役、河南伏牛山战役、中原突围平汉战役、鲁南战役、湖北襄樊战役、宜昌战役、安徽金家岩战役,一生征战南北,战功累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军政委、铁道兵学院政委、铁道兵工程学院政委等职,为中国空军和铁道兵院校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4月10日,在石家庄病逝,享年86岁。

李庆柳少将
在石家庄车辆厂前街东侧,靠近和平路有一处绿树掩映的别墅小院封闭多年,不拆不建,显得十分神秘。
小院铁门陈旧锈蚀,看来这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启,没人光顾。 透过铁栅栏和茂密的绿树草蔓,可看到里面的尖顶法式一层别墅,小院绿树婆娑,小径逶迤,闹市取静,别有风韵。
这院子据说民国时期曾是平汉铁路的法籍总工程师的私宅,建国后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湖北籍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政委李庆柳的“红军小院”。

红军小院、李庆柳院长的家
上世纪60年代“四清”之前,我从大兴安岭铁道兵部队千里迢迢考入铁道兵学院,报到第一天就奉命和十名新学员来这里给老首长清理垃圾、平整小院、大搞卫生。老首长慈眉善目,看着我们干活说别累着,歇会来喝茶,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此情此景至今记忆犹新。
老政委已经故去21年了,人去院空,“红军小院”因是军产,旧居几十年一直搁置,地方政府无权处置。我每走到这里总是停下脚步,看上一眼,追忆文革中军校也停课闹革命,老将军也被批斗,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恍若昨天。
铁道兵学院院长吴建初
1982年的春天,时任铁道兵工程学院校报总编辑的王久战奉命为吴建初院长写回忆录,就这样,久战和吴建初院长断断续续相处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1983年夏天完稿。
吴建初1914年出生在成都,1935年参军,1962年11月至1966年3月任铁道兵学院院长,是学院升格为正军级单位之后的第一任院长。长征时,吴建初是四方面军的,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冀南军区一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
我记得文革中吴建初院长作为“走资派”受到迫害,我们学员都知道他是老红军。因此,对他充满敬意和亲近感。他虽然被打成“走资派”,在院里碰到,我们仍向他敬礼,称呼他“吴院长”。
当然,我们不如王久战与吴院长接触多,后来从有关资料看到,他是成都初中毕业生,在陈赓将军的领导下编纂过军史,应该算得上军旅秀才。

但是,吴建初院长早年是旧军人,在国民党军第28军第8混成旅从事兵运工作。1935年1月参加由中共四川省委军委组织发动的剑阁起义,编入了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西路军总部民运部白军工作科科长。王久战随他一起采访时,他经常对久战讲起长征的故事。“我们在草地里走了3个来回,受大罪了,死伤了很多人!”吴建初每当谈及此事,总是充满感情色彩。当谈到西路军时,他对有人曾把西路军的惨痛损失完全归罪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很是不以为然。
到达延安之后,吴建初和同住一个窑洞,还当过的党小组长;正是由于他曾在延安学习过,因此结识了许多上层同志,比如、、和陈赓、以及康克清等,并能讲出在他们身上和他们相互之间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赓将军与他为熟悉,陈赓的豁达大度、有勇有谋、不拘小节闻名全军。他在听作报告时,可以毫不拘束地走上台,把水杯里的水喝个精光;大生产运动,号召人人拾粪,陈赓可以把朱老总拾的粪化为己有。
在一篇回忆录中,吴建初写道“自己仕途之路上,使他为得意的时段,是他在任军委防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期间。“那时舒心,防空军没有司令员、政委,也没有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就我和刘秉彦两个,他是副参谋长,我是副主任,两个人一商量,事情就办了。”
吴建初对刘秉彦很是赞赏,“他是个大知识分子,河北蠡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大毕业生,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很有水平……”吴建初不止一次地称赞刘秉彦,说他们两个配合很好。
吴建初在铁院院长位置上大概不到4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作为一院之长的吴建初自然是受冲击,因此,他经受了不少磨难。1968年工宣队进驻学院,工宣队的队长当众训斥过这位长征老红军,不少目击者为此忿忿不平。
他另一个问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被俘。两军交战,胜负乃兵家常事,战死沙场也算不上什么稀奇。组织上清楚吴建初的被俘,而他被俘后是怎么走出囹圄的,只有他一面之词,没有旁证。为弄清这个问题,组织没少花费人力和财力,直到吴建初2002年离开人世,此事也没有结论,算是人死债清、不了了之。
因此,吴建初虽然有文化,有能力,有贡献,资历深,却至今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铁道兵学院政委李平
李平(1912~1990)保定高阳人。北京大学毕业,是我军少有的高学历军人,大校军衔。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攻打蠡县、武强、北阳堡战斗及晋东南反顽斗争和1942年反“扫荡”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国军工作秘书,北平和平会谈时,任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团长的情报秘书,晋冀鲁豫城工部秘书科长,铁道兵团第六支队副政委等职。参加了邯郸、平津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任铁道兵团第一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回国后,历任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铁道兵学校政委,铁道兵东北指挥部副政委,铁道兵长沙军政干部学校副政委,铁道兵学院政委等职。
我在铁院上学时,每次全院师生在大礼堂开会时,总是李庆柳先讲话,浓重的湖北方言让人一句听不懂。随后是李平讲话,听着十分顺耳。而且开口先讲古,不讲古不发言。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宋词,孙子兵法信口拈来,引经据典、神采飞扬,口吐莲花,引人入胜。

网传李平书法
李平在文革中受迫害严重,路线斗争险些丢了老命,不细说了。李平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一段时间网上流传李平政委晚年书法作品,很有书卷气,不知真伪。
铁院军事交通系主任宋聚素
宋聚素是原铁道兵四师参谋长,1945年参军的老八路,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入学不久,1965年8月铁道兵学院全体师生奉命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在束鹿县(今辛集市)是一个四清团,我们工程系和军交系分在旧城片分团,我们班在天宫营和何庄乡,宋聚素主任是师级干部,是四清分团长。
我们白天和村民参加田间劳动,晚上挑灯夜战批斗“四不清”村干部,每日上午我要去分团汇报头天四清进展情况,领受新的任务,因此和宋主任交往很多,宋主任身材高大威猛,像个山东大汉。对我十分亲切,总是小赵长、小赵短的打招呼。

宋聚素书法遗作
那年春上,邢台大地震时波及束鹿,我们正在农田帮村民浇地,大地突然摇晃,把人从水凌沟里晃出到地面,回头远望村里,见很多土坯房陆续倒塌,一股股尘土狼烟冲上天空,我们扛着工具急行军回村去参加抢救村民。震后周总理来邢台视察,接见军地首长,宋主任会后紧急返回传达总理指示,我们又按照上级指示,参加抗震救灾,抢救灾民。直到1966年五月,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我们才结束八个月的地方四清,回到学院,不待复课,又接着开始文革运动。

军交系主任宋聚素
宋主任离休后,在北京良乡总政治部休养院养老,每日和夫人研习书法绘画,小有成就,在疗养院曾举办个人书画展。2015年1月17日离开了我们,享年87岁。。
刘炳政老首长一路走好
2015年5月的一天,从铁道兵酒业董事长彭彩云处惊悉铁院另一位老首长、老教官、抗战老战士、石家庄警备区第二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刘炳政去世,享年87岁。
刘炳政老首长是山东省平度人,1929年2月出生,1945年2月参军,离休前任原铁道兵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教员,是我在铁院时的政治教员,也是我老伴的二侄1975年驻隆化、围场铁道兵第八师服役时的老首长。
刘教官是军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员,改革开放后一直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军校反腐败专家。它曾提出腐败问题不容回避。认为解决腐败问题,也要有改革的思路。就是靠发展解决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不发展,社会能文明进步吗?穷,怎么讲文明?

马列主义政治教官刘炳政
一次他带着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外孙坐出租车去市里办事。在路上,堵车很厉害。出租车司机就骂娘: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怎么还堵车?他就对外孙说:你能不能写一篇“我赞堵车”啊?出租车司机扭头说:老爷子,我那是在发牢骚,您怎么还赞堵车呢?刘教官说:你祖祖辈辈见过汽车没有?我记事的时候,骑脚踏车从村里过,狗就从后面跟着咬,因为它从没有见过自行车。有些事,我们得换个角度、换个位置、换个思路去看。堵车,一方面是交通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司机说:老爷子,你说得还真有道理。
刘教官提出解决腐败问题也是如此。第一,腐败不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弊病”,它是各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通病”;第二,腐败是伴随发展而产生的,终要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那种因为存在腐败现象就否定改革和发展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法的。他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其实是说到了反腐败的根源上。刘教官晚年是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红色演讲,传播正能量。
刘教官的女儿刘燕文革时上小学,学校在铁院附近,很多学生都是铁院教官的孩子,那时我还兼着这小学“支左”的军代表,他女儿后来任石家庄共青团市委书记,估计也退休了。
我的班主任是曲全峰(1928-1969)山东省蓬莱人。1946年7月参加解放军。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指、参谋、教员,铁道兵学院工程系15班主任等职。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两次。印象里曲主任身体不好,平时少见,1969年10月31日病逝。直接管我们学员的是区队长吴万邦,曾是铁道兵一师二团团长。
铁院百岁军事教官罗纪造
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一干休所,有一位抗日老英雄,从戎82年,年龄102,仍旧脑不糊涂眼不花,背不驼来腰不哈,精神抖擞乐开怀,安享晚年乐哈哈。他就是铁道兵老战士、二级战斗英雄罗纪造。历经戎马生涯的罗老爷子心直口爽,大度开怀。说话嘎巴溜脆,办事雷厉风行。他虽逾百岁高龄,仍旧精神饱满,朗朗开怀。他站坐端庄,举止稳重。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一位老行伍出身。

百岁军事教官二级战斗英雄罗纪造
罗纪造是我们的军事教官,河北无极县人,生于1921年。1939年 2月参加革命,1944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调冀中军区82团,历任警卫营连长、副营长、营长。1961年调铁道兵学院,任军事教研室主任。1972年任铁四师司令部副参谋长。1980年离休。罗纪造参加过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和冀中平原的多次战斗,身上伤痕累累。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在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1946年 9月,被冀中军区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解放石家庄时,有个“小罗捉老罗”故事流传至今。1947年9月,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罗纪造时任独八旅 82团特务连连长。在战斗中指挥有方,活捉了国民党第3军军长罗历戎。
1947年秋,国民党第3军军长罗历戎,带领一个多师的兵力从石门出发,企图打通石门至北平的铁路线。当快到清风店时,我晋察冀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神速赶到,立刻发起对敌猛烈攻击。我独八旅是从任丘出发,经过昼夜急行军 160里,而快速赶到清风店的。当时旅长徐德操跟罗纪造说,在 1946年石门国共谈判时,国民党第3军军长就不是我们的对手,这次打仗,罗历戎也一定会被我们消灭的。
当时,敌人已抢占了十几个村庄。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我军神兵天降,快速形成了四面合围态势,后将其包围到一个叫六里河村的地方。敌军飞机投下了很多救急物品,都被我军抢先一步收下了。罗历戎眼看形势不妙,便想化装成伙夫逃跑。没想到,愣是被我军侦查员生擒活捉带到连部。罗纪造审问罗历戎:“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我是伙夫。”正在这时,徐德操旅长突然来到连部,他哈哈大笑地对罗历戎说:“这不是罗老兄吗?”罗历戎吓出了一身大汗,垂头丧气地说:徐老弟,46年在石门国共谈判中,我不是你的对手,这次打仗又败在了你的手下啦!”这就引发出了26岁连长小罗活捉46岁军长老罗的故事。
1959年初,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元帅在会议开始时说:“召集全军各单位来京开会,目的就是检查反对教条主义的成。先由各单位介绍经验,而后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大会总结。今天的会议由粟裕主持。”粟裕大将接着说:“这次会议不讲大道理。现在由北京军区代表罗纪造同志发言。”北京军区由几个野战军和高级步校等单位组成。罗纪造荣幸地代表北京军区在大会上作了《教员要精讲多练》的发言。这个经验受到了元帅的赞扬。他说:“罗纪造,战术口令改得好,这是反对教条主义后很好的果。要印发全军推广。”
1961年,罗纪造调任石家庄铁道兵学院军事教研室主任。许多亲眼见他给上千人作报告的学员,一致夸赞罗纪造的授课艺术:讲话嗓音洪亮如钟,手势动作干净利索,语言表达条分缕析,内容阐述泾渭分明。
抗战老战士罗纪造是那种开怀大度、乐观向上之士。在“文革”动乱的年代里,他在铁院也是挨整的对象,带高帽,挨批斗,蹲班房,被下放,都经历过。但他从来就没有沮丧消沉过。面对军校乱了套的局面及窘境,他照样是清晨舞宝剑,白天看书报,夜晚拉京胡,高兴哼小曲。能屈能伸,有冤泪;心中有志,无怨无悔。
他是“文革”前高干13级,1958年就在石家庄高级步校担任教官,工资待遇几十年不变。“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湖北襄樊铁道兵“五七”干校,脏活累活啥都干过。恢复工作后,调任铁4师司令部副参谋长。虽是降级使用,他也毫无怨言愉快服从。他常说,相对于在战争年代中为革命而牺牲的那些战友,我吃点苦、受点累,吃点亏、受点罪,这算得了什么?能继续为党工作,为部队建设做点贡献,就已经很知足了。

网传李平书法
罗老四处讲传统,激励后来人。夜阑撰文背书,白日宣讲授课。从1980年离休至今,一直就没有闲着过。在原铁道兵石家庄干休所担任管委会副主任,一干又是20多年。他经常被石家庄许多单位聘为革命传统报告人。已先后在石家庄做革命传统报告几十场。他已把报告看作一种义务,成为他的一种爱好。只要作起报告来,他就特别有精气神。
罗老现是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一干休所中健在的二级战斗英雄,也是第一代老铁战友中年龄长者。在 97岁高龄时,他还高兴地应邀参加石家庄解放纪念活动。上台讲起话来仍然底气十足,声如洪钟。
年前我去家中看望过罗老教官,百岁老翁,为何那么体力充沛、精神旺盛?他儿子罗一也是我的老朋友,石家庄体育记者,从铁四师篮球队退役告诉我,这大概与他的精神世界、精神寄托、理想境界、处世哲学有关。有理想、有寄托、有境界,才会有精气神。这大概就是罗老长寿的秘诀,力量的源泉。生命在继续,战斗永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