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泰州影楼化妆品排行榜海报
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
一个个美若天仙
好生羡慕
帮你收集了汉服常见款式
来一起学习吧!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
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同袍
同袍一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句意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表达了军队里战友之间的情谊。
汉服复兴者将此延伸为彼此间共勉的称呼,表达共同复兴汉服的愿望。
汉服形制
汉服形制可以简单理解为汉服的款式,每一种形制都是根据实物、记载等资料考据而来,所以不可随意更改。
在正式的汉服上进行造型变化或以汉服某特点进行设计的现代服饰称为“汉元素”服饰。汉元素服饰是汉服的衍生产品,适合当代审美和使用,但不属于正式汉服。
汉服出行日
2003年11月22日,汉服同袍王乐天穿着自制汉服走上街头,他虽非穿汉服的第一个人,但他此次汉服出行,使得汉服开始被媒体关注并报道,从此以后汉服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故,汉服同袍将每年11月22日定为自己的“汉服出行日”!在11月22日当天穿上汉服出行,作为汉服的宣传~
“穿山甲”
意为明知是山寨品依旧购买和穿着的人,此词源于lolita服饰圈,目前在同袍间也有小部分流传。
影楼装/影视装
初识汉服时,会傻傻分不清影楼装和汉服。
汉服有严格的形制,如“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系带隐扣”等,并可以分为“深衣制”、“襦裙制”、“衣裳制”。
影视装则设计理念借鉴了较多的西方元素,采用的多是立体剪裁的方式,欧洲服饰恰追求立体剪裁,而现在影楼装和影视装都统称为“古装”,即现代臆想中的古代服饰,非经过严格考证,这是与汉服的大不同。
簪娘
有汉服自然要有搭配的首饰,但市面上汉民族首饰不但少,款式与质量也很劣质,催生了很多心灵手巧的手工配饰制作者,称为“簪娘”,当然也有少量男性制作者自称“簪公。
他们大多数自行设计款式,爱用铜、珍珠、贝壳、琉璃等等较好的材质,所以作品都很漂亮。

西塘文化周、礼乐大会
对汉服同袍而言,全国每年有2个重要的盛会。
西塘汉服文化周:在浙江西塘举办,一般为期5天,2013年由词人方文山倡议发起。
包含朝代嘉年华、传统婚礼、汉服发展高峰论坛射箭邀请、古诗词大赛、赛中国风集市、文创作品展等等极为丰富的活动。
还有汉服T台秀、中华礼乐汉舞大赛、汉服风云人物等奖项评选、汉服长桌宴等精彩内容。

汉服常见款式
这里简单介绍几款——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
是汉民族汉服传统服饰的一种
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
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
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
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历史原型

袄裙
袄裙,是对古代汉族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统称
裙袄着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
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

袄裙的上衣穿在裙外,衣身通常为A字型
衣领收束较紧,衣身宽大,包裹严密
袖子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
下裙多配马面裙,也可配普通褶裙
历史原型

“襦”,即短上衣
有对襟(直领)、交领(斜襟)、坦领(U型领)等
“裙”,即下裙
通常为一片式合围裙
对襟襦裙
“对襟”指左右的衣襟对称,内穿(内衣)抹胸。这种襦裙主要流行于宋代。
宋代文人苏辙曾作《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的特点:
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
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
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历史原型

注:图示为齐胸襦裙,上图真人为齐腰襦裙,但上衣皆为对襟款式,下裙束腰线不同。
交领襦裙
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
交领襦裙在历朝历代颇为常见
男女皆可穿着
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交领襦裙、女式交领襦裙

按汉民族服饰的传统
穿衣要按照“左襟右衽”的交叉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左半边衣服要压在右半边上,形成一个y字
历史原型

齐胸襦裙
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
出现了一种特别的襦裙齐胸襦裙
顾名思义,这种襦裙的下裙要系在腋下
绕胸口一圈,所谓“胸部以下都是腿”

齐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盛行
现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踪迹
历史原型

坦领半臂襦裙
坦领,又称U领,汉服半臂中的一种
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

由于胡文化在当时的唐代各阶层间的广泛流行
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为一种风尚
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
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历史原型

来源:综合自潮音馆、汉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