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盘州市双凤镇化妆品排行榜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仲夏时节,阳光洒向大地。沿着一条蜿蜒的通村公路走进盘州市双凤镇小坪地村28组,路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人家,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楼的大房子。
一栋外墙贴着浅黄色瓷砖的两层楼房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房子的主人叫李本宽。“今年的烟叶不错,黄亮软香的!”见到李本宽时,他正在烟技员的指导下认真分拣下炕的烟叶,金灿灿的烟叶,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李本宽,今年45岁,是小坪地村的“名人”,“第一”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他是小坪地村第一位种烟农户,开了当地第一家小卖部;他是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民,打过零工、当过石工、养过羊;他还是一个“大忙人”,种烤烟、开商店、种玉米、养牛、喂猪等等,在他身上,勤劳致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骄傲的事,是通过自身努力,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并且修建了一栋260平的大房子。说起这栋房子,李本宽言语里充满愉悦,脸上挂着笑容,但他不骄傲,觉得在农村像这样的房子“太正常不过”。
然而,时间回溯到2017年前,当时的李本宽还是一名贫困户,一家四口和母亲、兄弟挤在3间小瓦房里。
第一位烟农——脱贫致富
由于地处偏远,2013年之前,小坪地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喂猪、养牛、养羊、种庄稼、打零工等,用李本宽的话说:“那时候每年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就很了不起了。”说起种烟经历,李本宽几经波折:“我1997年开始种烤烟,种了两年,2007年又种了三年,当时只有我和我家一个亲戚种烟,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自然条件差,所有烤烟都要背到海子村装车再拉到珠东去卖,条件太艰苦了。”
就这样,李本宽放弃了烤烟种植。
2013年,为了帮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村支两委和烟草公司结合当地土壤性质、自然条件、气候原因、海拔等,决定将烤烟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产业。彼时,看到路通了,烤房等基础设施也全部建好的李本宽决定干回老本行,继续种植烤烟。
“从2013年开始,一直种到了现在,刚开始的时候种了16亩,后来慢慢增加面积,每年稳定在28亩左右,收入10万左右。现在种烟收益好,交通方便、设施设备齐全、先进。种烟,我还是很有兴趣的。”提到种烟,本不善言辞的李本宽却打开了话匣子。
通过种烟,2017年,李本宽彻底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并着手修建新房子,经过3年努力,建成了一栋两层的楼房,这栋房子,花费32万,装修现代化、大概260平。在他家院子里,停放着一辆红色三轮车,一辆摩托车,这些都是靠他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李本宽不仅自己赚钱,也间接带动其他人增加收入,“平时都是自己干,移栽和烘烤的时候忙不过来,要找人帮忙,务工的人几乎都是寨子里没种烟的农户,一天90块钱,还供三餐,苦得起、不懒的人一年光做这些就有5000多块钱收入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土地租来种烟,按照每亩300元支付租金。
在李本宽的带动下,小坪地村的村民看到了种烟的好处,烤烟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家伙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第一家小卖铺——额外创收
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变好,李本宽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更多“财富”,考虑到小坪地村地处偏远,赶集需要到20公里以外的竹海镇,李本宽决定在家门口开一个“商店”。说干就干,2021年5月,他与亲戚合伙开了小坪地村28组第一家“商店”,说是“商店”,其实就是一间占地面积30多平方的小卖铺,货架上面摆放着饮料、小零食等。“我们这个地方远了,从小坪地上来就没有商店,两个月前,和我姨夫合伙开了这个店,卖点饮料、糖果、盐巴、味精等零食和副食品。”他告诉我们,这是寨子里第一家商店,生意还是可以。
除了与“烟”打交道,李本宽还养了两头猪、两头牛,种了6亩玉米,“母牛既可以用来犁‘板地’,下了小牛崽还可以卖出去,两头猪打算卖一头,一头留起过年。”
如今,李本宽家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都在广东上班,经济独立,老人身体健康,家里没什么负担,日子越过越好。用李本宽的话说,“种烟前后,改变很大,收入翻了不只10倍。”但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李本宽仍然“闲不下来”,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把烤烟种好,多存点钱,去投资搞养殖。(钟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