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日汽品牌排行榜
日本男子足球队,在12月2日凌晨3点,进行的E组第三轮比赛中,凭借一个只差1.88毫米就出界的回传球,以2:1的比分战胜西班牙队,夺得小组头名出线。

相比德国队的出局,同样在本届杯赛中晋级16强的巴西队,很多人喜爱的阿根廷队、西班牙队,以及拥有C罗的葡萄牙队;日本队今天的这场胜利,彼时的战果,确实让日本队输哥斯达黎加时曾窃喜的人,说“要15人才能战胜西班牙队11人”的人,感到五味杂陈的......

乃至某足球解说道歉说,“以后日本足球界再说什么豪言壮语,我都只能老老实实的听着,再也不敢嘲笑人家痴人说梦了。”巧合的是,日本队在卡塔尔世界杯上,胜德国、力克西班牙之时,刚巧与国内某前球员被纪委带走,个别球员涉嫌赌球交织在一起。

这一正一反、有好有坏的两起事件,让笔者突然想起日本派遣遣唐使这件事。自唐贞观四年(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三年)之后的264年中,日本曾先后派出了18-19次遣唐使(5次未成行)。历经该国的飞鸟、奈良和平安3个时代,极大的推动了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今日日本的皇宫,还保留有汉唐建筑的特征。

日本自公元645年,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设立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大化”开始,累计至今共使用了247个年号。作为世界上还在使用年号纪年的,新近公布的年号“令和”(れいわ,Reiwa),是未从中国典籍中选取……

同时,也让笔者联想到了“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想到了派往巴西的健力宝青年队,和一批又一批在巴西的日本球员。更让笔者联想到丢掉象形文字;丢掉佛教经典,要反过来到中国“取经”的印度!
很多事情,并不能说球队的胜利,是球队的事;汽车造的好,是汽车工业的事;爱打扫看台、处处谦逊,是教育和国民素质的事。俗话说:一叶知秋;很多好的事情叠加在一起,处处成功,就不是偶然事件了。我们更应该以“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的思维,用客观冷静的眼光,来审视日本这个民族。了解日本在诸多事情和多个领域,是如何做到精益求精的?

就拿笔者还算了解的汽车产业来说,自我国于2009年成为第一汽车生产国以来;特别是近些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日本并未充当“酸葡萄”的角色,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接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本国的销售。要知道,在比亚迪汽车今年宣布进入日本市场以前,德国、美国等国的知名车企,都曾有过登陆日本汽车市场的举动。终又铩羽而归,还将日本汽车市场称为“难进入的一个市场”。这与国内进口车、合资车受拥趸,大行其道,获得名誉销量双丰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早在2015年,比亚迪K8电动巴士,就十分低调的进入了京都市,还一度占据市场70%的份额。这表明日本人虽然固执、传统,但是依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愿意承认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读者们也可以认为,随着日本政府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汽车领域面临推陈出新的压力下,不得已才进口他国新能源车型。
根据比亚迪日本执行副总裁花田晋作,7月13日的说法,预计到2028年前后,比亚迪将提前2年,完成对日出售4000辆电动大巴的目标;主要是以出口价为400万元的比亚迪K9为主。这仅是比亚迪一家车企和一个类型产品的成绩,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各型新能源汽车,在日本市场反客为主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事关纯电动巴士、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发展,日本人并没有坐以待毙。新能源汽车进入日本,并不是一起新的“黑船事件”,而“黑船事件”造成的终结果;对于日本而言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办法和重视程度。早在2021年12月中旬,名古屋大学的山本真义教授和他的团队,就公开拆解了一辆五菱宏光MINI EV,并对该车的成本、结构和各项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将宏光MINI EV与日本国内660cc以下的K-car车型进行了比较。

另据一位在日本丰田公司工作的我国留学生透露,丰田购买过几十辆汉EV、唐DM、海豚、元PLUS车型,作为拆解分析样车,还请这位留学生担任中文翻译!除此之外,国内的红旗、长安、奇瑞等车企,在近年推出的品牌车型,也是日本拆解研究的重点目标。

在分解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丰田将推出的第二款纯电动汽车bZ5,还有可能搭载比亚迪生产的“刀片电池”。日本汽车行业在关注新能源汽车,独立研发氢燃料电池的同时,在传统燃油车这块主阵地上,也并未放松,同样正视、重视中国燃油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例如有文章报道,日本已经分析研究了长安“蓝鲸”NE1.5T高性能发动机!
而这款被评为国内“十佳引擎”的发动机,首要特点是做到了燃油性与动力性的平衡。依靠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双出口缸盖集成排气、智能凸轮调相系统、智能润滑系统、空气导流式净燃烧等先进技术。在匹配“蓝鲸”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情况下,拥有188Ps/300N.m的大功率,而百公里油耗却仅为6.1L——由此来看,日本在坚信本国造车技术的情况下,也不敢对他国的进步掉以轻心!

当然,在国民对国民的层面,我们对今日之中国造车水平的骄傲,乃至不惜笔墨大加赞扬的时候;日本人也对自己的汽车工业怀有“蜜汁自信”,还对中国车持有比较负面的看法。例如在日本旅中导演竹内亮的纪录片中,有过对中国车的路边采访。时至今日,依旧有日本国民“对中国产品的印象不太好”,“容易坏”,认为是“抄袭”,“想不出来都不知道哪里能买到”......

这里面有他们固态思维的问题,也有我们缺乏手段,让对方进行体验,打消疑虑和突破认知的问题。对于一个靠参加国际赛事而扬名,又在节油方面做到的汽车生产国,我们空泛的大力宣传,可能并不一定赢得他们信服!但是日本,也不只是“抗日神剧”中令人捧腹一笑的丑化角色。

从某个方面说,日本更像是在遵循《三体》中的黑丛林法则,同时又带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板一眼做事的特质。自明治维新开始,特别是打赢晚清和沙皇后,西方仍视其为“一强”;乃至二战后的80年代,又称其为“经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