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宁波鄞州大肉饼品牌排行榜
时光荏苒,我们逐渐成长、成熟,而母亲的脸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本报记者走访了两位百岁母亲家庭,了解母亲和子女的亲子关系以及长寿秘诀。
徐名娟:
曾是太极达人,96岁还能照顾老伴
“昨天孙子来看您了,明天姐姐也会来看您……”5月2日上午,今年108岁的徐名娟老人听见女儿周女士的呼唤,拉起她的手,轻轻地拍了拍。75岁的周女士每周四都会到宁波市颐乐园看望母亲。
周女士说,母亲喜欢吃鲳鱼、带鱼等海鲜以及蔬菜。预定好菜单后,食堂会将食物打碎并和粥进行搅拌,制作成半流质米糊,再喂给老人吃。

周女士轻轻地帮母亲梳头
目前,在宁波市颐乐园,徐阿婆年龄长。据护工王阿姨介绍,徐阿婆胃口很好,一日四餐,早餐一碗稀饭加一个鸡蛋,中餐吃一碗米糊,下午配一份点心,用半个苹果、一杯牛奶、一小块蛋糕混合而成,晚餐吃米饭。前几天,母亲说想吃橙子。这次,周女士带来了橙子,剥开后拿起铁勺舀起汁水,一口口慢慢喂给她喝。
更难得的是,除了胃口好,徐阿婆身体还健康,不用吃任何慢性病药物。这良好的身体素质大多归功于她退休后每天都打太极,一直到96岁住进宁波市颐乐园。而入住颐乐园这个决定是老人自己提出,她不想让子女们为她过分操劳。
刚开始,徐阿婆和老伴住同一个房间,年迈的她还能照顾小一岁的老伴。老人年轻的时候是一名百货商店营业员,经人介绍认识老伴,两人相濡以沫80年,从来没有吵过架。2014年,过了百岁的老伴去世了,徐阿婆没有过度伤心,尽量调整情绪。后来,徐阿婆由于年纪原因,腿使不上劲,摔倒3次,便被送到了护理区。
在周女士的记忆中,年轻时的母亲身材高挑,经常穿漂亮旗袍。每到晚上,母亲会拿起针线,帮调皮的孩子们一针一线缝补衣服。“我母亲心态一直很好,凡事不计较。”周女士记得,有一次,母亲丢了1000元,她知道后急得不得了,反而母亲很淡定,说“丢了算了,没什么关系”。也正是这一份豁达,徐阿婆健康又长寿,如今家族已是五代同堂。
方银妹:喜欢穿新衣服、逛街,还特别爱干净
在鄞州区丹顶鹤小区,方银妹老人是名人,大家都称她为“方阿姨”。1921年,方银妹老人出生在镇海,今年刚好100岁。目前,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小女儿、小女婿照顾。
听说本报记者要来采访自己,一大早,老人就吃好早饭、穿戴整齐在家等候。老人耳聪目明,步履稳健,对年轻时的往事也记得清清楚楚。
方银妹老人尚在年幼时,就相继失去了父母,由姐姐、姐夫抚养成人。18岁,前往上海打工,成为了纺纱厂的一名工人。22岁,在舟山六横镇结婚成家。28岁,老人从舟山来到宁波,进入甬江纱厂(和丰纱厂前身)工作。

方银妹老人和小女儿贺雅奋(受访者供图)
方银妹老人在三十多岁才有了两个女儿,而当时丈夫还在舟山六横工作,属于两地分居。“我在甬江纱厂纺纱,三班倒,小孩没人管,我就出钱请别人照看。”老人回忆说,当时辛苦赚来的钱几乎都花在了两个女儿身上。
小女儿贺雅奋说,从小妈妈就疼爱她们姐妹。“当时妈妈会从厂里打饭菜回到家里跟我们一起吃。像肉饼蒸蛋这样的好菜,妈妈是舍不得下筷的,全部留给我和姐姐吃,自己就急匆匆扒几口饭再回厂里上班。”
贺雅奋说:“爸爸退休后才从舟山来宁波和妈妈团聚。2000年,80岁的爸爸去世。之后,妈妈一直独自生活。2013年,她已经92岁了,我们有点担心她的,所以我和老公过来跟她一起住,方便照顾。”
方银妹老人热爱生活。虽然已是100岁高龄,但她依旧喜欢穿新衣服。所以每年“母亲节”,两个女儿都会给她买新衣服。她还会欣赏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并进行点评。老人还喜欢逛街,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城隍庙、开明街、鼓楼、南塘老街、丰创意广场等宁波这几个热闹的地方都去打过卡了。三四年前,老人还去了金华旅游。
老人的生活有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吃完女儿准备的早饭,还会喝上一瓶鲜牛奶,空闲下来用小音箱听听甬剧、越剧或者下楼到外面去走走,目前老人扶着扶手,一个人能上下三十多级的楼梯;吃中饭时,老人会喝一两左右的黄酒,吃菜没有讲究,有什么吃什么,前几年喜欢吃点肥肉;吃过午饭,会午睡一两个小时;老人还喜欢关注宁波各地的动向,晚饭后必定会守在电视前看宁波方言新闻,一直看到9点多才上床睡觉。
贺雅奋说,平时妈妈还特别爱干净。“每天吃饭前,一定会记得洗手;早上洗的水果没吃完,等下午再吃一定要重新用水冲一下;饭菜没吃完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
老人的性格相当开朗,为人和善,很喜欢和邻居聚在一起“讲大道”。“跟邻居们聊聊天,一方面可以增进邻里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听外面的消息。”老人说道。
记者 贺艳 徐丽文 通讯员 林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