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杭州木作品牌排行榜
一部木作文化史,就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读懂木作,便是与历史对话。
9月29日,“凭阑观史”系列展四——一木了然·宋式木作文化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
该展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联合举办,杭甬联动,唱响宋韵“双城记”。柱、梁、斗、拱、昂……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笔笔生动的勾绘,共同展现了古建古作的诗情画意和灵动艺术。

一个独具匠心的展——
让千年古建“活”起来
走进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悬空的“宋”字映入眼帘,随后,一排关于宋代与木作文化的诗意解读,以颇具创意的方式,用文字在墙上呈现出来。

展厅现场
“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对于木质材料,中国人向来情有独钟。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结构木构件起,中国人便与木结下不解之缘。 宋代是中国古代木作的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形成了重要的“宋式”木作文化。

策展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文保研究部樊孝林介绍,木作文化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宋韵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凝结着匠心之韵,浸润着时代风貌,也蕴含着广阔的生活世界和人生万象,以及丰富的造物哲学和生活美学,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真实反映。

保国寺大殿斗拱模型
“古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办这一个展,很特殊,也有难度,我们把展览分成木·缘、木·构、 木·器三部分,并邀请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一起联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让千年古建‘活’起来。这也是今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大的一个展。”
宋式木构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其科技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现场,保国寺大殿东次间1:2木构模型、七铺作等展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院长徐学敏介绍,宋代木构深受传统自然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斗栱运用、结构体系、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有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宋式风格。
此次展品中,重要的展品就是以1:2大比例还原的保国寺大殿东次间木构模型。
“整个模型有500多个构件,我们到博物馆现场组装,再现不可移动文物北宋大殿营造技艺之精髓。” 榫卯是木作的灵魂。
榫卯结构技艺早在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时就已出现,其技艺在宋代达到。 在现场,讲解员为大家讲述历代斗栱演变图与《营造法式》中的七铺作模型。其精妙的技艺,让人称奇。 “不使用钉子,使得的木构件紧紧扣在一起,古代的榫卯技艺真是!”市民陈女士如此表示。

一次跨时空的“对话”——
慢直播多互动讲好“宋韵故事”
近年来,宁波致力于多途径探索解码保国寺大殿的“宋代木构基因”,打造集宋韵展示、宣教和研学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品牌,讲好讲活“宋韵故事”,努力让木作文化得到更好的研究、利用和传承。

宋式家具
“我们尝试突破展厅的范式,力求打造一个多元空间、时空联动的展览。”徐学敏介绍,展厅中有多处设置了慢直播画面,把保国寺外景、大殿内部结构等实时画面呈现出来,不出展厅,就能让观众看到千年古建筑的风姿。
笔者看到,在保国寺大殿斗拱模型旁边,就设有慢直播画面,观众既可以实地观摩斗拱模型,也能通过实时画面进行更直观地了解。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寻宋”互动小游戏。观众可以通过小程序,搭建一个古建筑模型。
“这次展览还准备了1000张门票,只要观众顺利通关任务,便可免费游览保国寺。”樊孝林介绍,这个展将持续到2023年1月9日,杭甬两地将紧密联动,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金秋研学等活动,希望借此展览,种下一颗弘扬木作文化的种子,让更多人穿越千年品宋韵。
“这个展很有新意,我很喜欢古建筑和宋式家具部分,既能学习木作知识,更能直观体验登峰造极的营造技艺。”前来观展的杭州市民周女士如此表示。
“以木为本,木充盈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蕴含的生命意义深深刻入文化图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陈刚表示,两馆联合办展,全景式展示宋式木作文化精彩,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表示,当前我省正积极推进开展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保国寺所代表的木作建筑文化是传世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印证了宋代手工技艺的独具匠心和严谨专致,也让大家见证了宋代的文明发展和曾经的辉煌气象。希望通过这次跨时空的“对话”,让宋韵木香“流动”起来播润杭甬两地,奏响杭甬文博界通力合作 “双城记”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