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佳鲁鸡爪品牌排行榜
“老板,真的不能多待两天吗?
”
“不能,等会你们不想回来了怎么办
”
做周边游,可能是我司易流失人才的时候,去泉州尤甚,因实在是太!好!吃!了!
厉害的朋友,看上图应该已经猜出了我们这次去的地方。
闽南鸡爪重镇,各类古早味小吃汇集的——洪濑!
在洪濑逛吃逛吃,整个人就想第二天原地退休,让我每天无所事事,和这些碳水炸物小甜水为伴吧!!!
目录
1.鸡爪重镇的jio,到底哪只香呢?
2.从南吃到北,从头吃到尾!
流口水预警,慎点!
洪濑鸡爪早源于杨贻庆,外甥红毛从贻庆那里学得卤鸡爪技术后,便自立门户开了红毛鸡爪。由此有了洪濑老牌的两家鸡爪店。再后来的后起之秀们,都多多少少带点他们的影子。
到了洪濑,10个人有10个人会要求打包鸡爪。不过实地考察会发现,不同牌子的鸡爪也太多了!我们挑选了四家出名的鸡爪店:贻庆、红毛、黑果、佳鲁,替你们试了试。
相比其他三个牌子,这家算是新一代洪濑鸡爪,由杨贻庆的次子创始,其风味是在贻庆的秘方上进行改良,在洪濑鸡爪江山中,也算做出了一些成绩。
他们家的爪子挺肥,胶质丰富,但是偏Q弹的口感。卤香味和甜味占据上风,是可以拿来过过嘴瘾的清淡口味。
点击空白处,看看是谁家的鸡爪!
▼
洪濑的第二家鸡爪产业,贻庆的外甥创始,两家鸡爪的区别只是在辣度上。
这家鸡爪应该是四家之中,风味特殊的。卤汁的比例,香中带辣,后调还有微微甜味。爪子本身软糯中带Q弹,二者加之,是一只会让人上瘾的jiojio。
点击空白处,看看是谁家的鸡爪!
▼
洪濑鸡爪届早的老前辈,流量也是厉害的一家。在路上随便找一个洪濑人,问他哪一家鸡爪好吃,答案肯定通通指向这家。一盒一斤,买的话论盒算,一个人能嘬到地久天长。
光看外形,卤水十分上色。爪皮很容易咬开,咀嚼时淡淡花椒香味会在嘴间流窜,再泛起点点辣感。综合来说,不论偏爱什么口味的人,都很可以接受。
点击空白处,看看是谁家的鸡爪!
▼
这家鸡爪,全洪濑仅此一家没有分店,和贻庆鸡爪也没有关系。
别看它有点埋汰,但却是从明代火到了现在。创始人祖上都是名噪一时的商贾,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喝酒行令,因为他们家大厨做出的鸡爪佐酒一绝,就流传到了现在。
店家不切开,鸡爪也长得歪(wai)七(ge)扭(qi)八(chua)。但,吃完,真香!四家里面香料味重,没有什么辣度,喜欢纯正卤料味的重口星人,这才是适合你们的鸡爪。
点击空白处,看看是谁家的鸡爪!
▼
洪濑汽车站,是人们抵达小镇的终点站,却也是美食的起点站。
许多人和我们一样,刚下了车,便立刻循着空气中飘来的阵阵香味,一头钻进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觅食。
早晨的第一顿便交代给这家开了32年的面线糊,之前都在车站对面的巷子里摆摊,直到今年疫情之后,才在更为宽敞的交二路上开起了店面。
成家24小时营业,不论早出或晚归,人们总能在这里稍作歇息,享受到一碗热乎乎的面线糊。
油条可以说是面线糊的标配,外壳酥脆,内里松软,气孔咕嘟咕嘟地吸入满满的汤汁,入口便觉饱满香软。
泉州风味的面线糊重汤不重面,恰到好处的勾芡,令其入口时稠而不糊嘴。
葱头油佐以“灵魂”白胡椒一同入口,更能衬托出那份温润的香气来。
慢慢吃着,边听老板和熟客们寒暄,便觉得小镇的人情温暖和这碗面线糊一道,让人胃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从交二路回到汽车站,再往北走一段,便能寻到这家小有名气的酸菜面。
在洪濑,除了鸡爪以外遍地都是的小吃店,就数酸菜面了。他们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小镇的各个角落,十有八九家,都和老马酸菜面有点关系。
成就一碗好面,要注重汤头。老马酸菜面的高汤由牛肉汤、排骨汤、鸭汤等多种汤底混合熬制而成。
面是手打的手工面,没有碱面的一股碱味,只留下筋道,让酸菜和汤做闪耀的主角。
在地小吃妙就妙在就地取材,幻化出各种滋味。
闽南地区广泛种植的芥菜是酸菜的原料,经过晒干、揉搓、入缸压实、封口发酵多道工序,才能得到爽口却不过酸的这道佐味。
老马家有20多种料可加,丰俭由人。不过大多数人,经过一番纠结后,都逃不过鸭血、香肠和炸鸡翅。
如果没有尝试过在汤面里加炸鸡翅的话,强烈建议你尝试一次。
酥脆的外皮多了一分汤的汁水,一口鸡翅,双倍爆汁。过油的香肠也是同理,吃的就是汤汁满盈的酥皮。
沿着交二路往上,来到洪濑镇主要的干道——洪濑街。
小镇的亲切就在于,好多小吃店就像在自家一样任性随意。店铺即是自家,也不需要招牌,熟客自然轻车熟路找上门,苏氏麻粩就是典型。
麻粩是花生酪的闽南语,各大拜拜场合和家有喜事必不可少的甜食。
店里仅有的货架是琳琅满目的麻粩,进门抽一个塑料袋随心挑选。
这次算是开了眼界,除了平时吃到的花生麻粩和芝麻麻粩,这里还有一些很特别的品类。
比如裹满米通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米通的酥香、麦芽糖的甜糯和里层的蜂窝形内馅构成了三种层次,很像麻粩版的奥利奥。
花生党还是芝麻党,是一个的难题......但我不管,花生就是好吃的!
洒满花生碎的外皮沙沙的,嚼两下,麦芽糖的甜蜜掠过舌尖,中空的糯米内馅咔呲咔呲塌陷在嘴里,果然家有喜事要吃麻粩,甜到心里。
生活在洪濑的人,应该都听过阿小的名号。
在这里,吃肉粽可不止是端午的习俗。平日嘴馋了,来这儿一份肉粽、一碗牛肉羹,也是当地人幸福的日常。
用筷子轻轻撑开,糯米牵出诱人的细丝,小小一颗肉粽,包了整整两颗栗子,还有香菇、虾干、豆干和五花肉。
糯米糯而不烂,酱油滋味浓郁,存在于每一个米粒缝中,就连粽叶的清香都很好地留在肉粽里。
泉州特有的唐龙牌甜辣酱,虽然相比厦门辣酱更甜一些,但是搭上咸肉粽,是这一口咸甜,闽南人都无法拒绝。
看我爱的魔力转圈圈
牛肉羹里还带点筋,嚼起来上着劲。粉感不重,肉香还是占了大头。
汤里放了些生姜和姜丝,抹去了肉腥味,只留下葱花、芹菜末佐着胡椒的香气,在嘴里延绵不绝。
阿小肉粽往下走没几步,瞬移到另一个碳水王国。
店里菜品多到在原地愣了3分钟,才听老板在耳边发话:
“我们10块钱的炒米粉就很好吃啦!”
炒米粉的干湿适中,油和水的平衡拿捏了。炒蛋瘦肉青菜,配料的分量也毫不含糊。
马老七的米粉有一股魔力,入口的韧劲中还带着热气,配料的千帆过尽,还留着一股纯粹的米香。
给这份米粉锦上添花的,是加上店家手工制作的蒜汁,并搅拌开来。
提起米粉,油光发亮,无论是根根分明的,还是黏在一起的,在蒜蓉的激发下,欸,有内味了:)
蒜末和米粉在嘴里噼里啪啦的,心情是哈哈哈哈的。
狂嗦大半碗米粉,哦豁,完蛋,减肥大计又要终结了。
当然还要配一碗拳头母汤,吃起来才更顺口啦。
拳头母切片过高汤,捞起就是一碗简朴不失美味的配汤。
约莫下午三四点的光景,慢悠悠地闲逛在洪濑街上,经过旧十字街时,鼻尖突然钻进一股香气。
咦,有炸料摊出没!
小小的炸料摊,看着不甚起眼,竟已经摆了近30年的时间,是小伙子从父辈手里接下来的。
三点多的时候刚刚起第一锅,沥油架上的炸物都还冒着热气。
大部分都是比较传统的小食,如春卷、菜粿一类,但还有一些对我们外乡人来说,透着股新鲜劲儿。
米糕切成了直角梯形的形状,厚度接近一枚硬币的直径,能看见清晰的米粒形状。
馋得我也就看了十几次吧
掰开时一阵哔哔啵啵,你听,那是外壳脆裂的声音。
里面的糯米依然颗颗分明,却能拉出细细的米丝,入口也是糯叽叽的,带着浓郁的米香,口感分外美妙。
春卷虽然是油炸的,表皮却依然保留了大部分薄饼原本的韧劲。内馅几乎是胡萝卜丝和豆腐的天下,咸香中又染上了一丝甘甜,胡萝卜星人一定不可以错过。
从旧十字街走到瑞基广场的拐角,一对老夫妻雷打不动在下午三点多出摊。阿姨负责油锅里,阿伯忙活称重结账。
摆了十几年的摊,没有大排长龙的火爆,但是路过的镇里人都要驻足打包一些回家。
相比起阿肥家,阿姨家的炸料基本全是地道泉州味。
泉州真是一切皆可地瓜!盛产的紫菜,裹上地瓜粉做成的面糊就是香酥的紫菜炸。
和着葱末捏成小丸子的话,就是duang duang的葱头丸。
地瓜粉构成的内馅弹而不黏,一口一个,一颗颗小型葱香炸弹在嘴里炸开。
香甜地瓜和糯米粉一混合,就是糯叽叽的炸枣。
趁热撕开炸枣,完全顾不上烫嘴,是心动的糯米呀。没有包馅的炸枣,少了落肚的饱腹感,多了吃零嘴的快乐。
瑞基广场附近还有一家鸭仔粥店,就在炸料摊不远处,也是附近许多居民会驻足光临的小店。
来之前便知道泉州的鸭仔粥闻名遐迩,既然在这里遇到了,便不能错过。
鸭肉本身容易发腥,但斩作小块,再经过米粥的调和,就会变得香软,入口还有一丝清甜。
肉香与米香交织融合,简单朴实,却有家的味道。
这样一碗看似清淡的鸭仔粥,既是许多人深夜里的一份美食慰藉,也是游子在外的一缕乡愁滋味。
短短一条旧十字街,就藏着各式小吃,蒸煮油炸,应有尽有。
不过炎炎夏日,馋不过一碗冰冰凉凉的小甜水。
桂花冷饮店门口五颜六色的菜单招牌,四果汤、烧仙草、刨冰......如果我还是小朋友的话,一定会每天踏进去吃一碗糖水。
古早的瓷碗整齐地码成一摞摞,装着糖水端上来时,恍惚间好像回到了童年。
在闽南嘛,爱的糖水除了四果汤,就是这一碗花生浆啦。
一锅花生浆,得花十几个小时的戏煮慢熬才能得成,如此“厚工”,价格却还是便宜到惊人,一碗只要4元。香浓的牛奶携绵密的花生颗粒,入喉顺滑。冬天热饮温润暖身,夏日冷饮则清甜无比。
热气逼人的下午,不一定需要空调和雪糕,西瓜爽的沁凉就足以透过全身。
悠长夏日或寒冷冬日,有这么一碗甜甜,日子都会闪闪发光吧。
消解了暑气后,从旧十字街继续往北,直奔这家咸水鸭而来。
复古的门头招牌令人印象深刻,幸福的是,出品的食物亦是如此。
店里没有堂食,人人都是打包带回家,或是下酒,或是加餐。
点了单,便看老板手起刀落,不过唠几句话的功夫,半只咸水鸭便被斩块分装。
揭盖的瞬间,仿佛开启了月光宝盒。
看,这鸭子会发光啊!
鸭皮极薄,泛着晶莹的光泽,几乎看不见多余的脂肪。吃起来Q弹爽口,像果冻一般。
肉却厚实鲜嫩,咸而不齁,微微回甘,末了再嘬一口骨头上的肉汁,配一口小酒——
哈~爽。
每一份咸水鸭都标配酸萝卜丝,这是闽南人共有的默契。
渍过的白萝卜酸甜脆爽,配着鸭肉食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出了洪濑街,拐进东滨巷,要不是老远就能闻到包子香,就这朴素的门头,让人险些错过。
几个阿姨围着堆成山的肉馅,手里包着包子,各个圆滚滚、白胖胖,还未下锅便馋得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水煎包出锅后变得丰满、膨胀,底部炕得焦黄,让面皮在香软蓬松之余,又添了一份脆硬的口感。
皮下是油滋滋的肉馅,紧实弹润的猪肉冒着汁水, 葱香则带来更多的风味。
光吃包子太单调,不妨叫一碗大肠羹作陪。
大肠去得干净,且事先裹地瓜粉炸过,再经过高汤烫煮,外层的壳便成了开启美味的钥匙。
先是十足的韧性,再给一点脆响,后只留下满口的香。
作为洪濑镇堂食小吃的后一站,还是颇令人回味的。
出了煎包往更深的小路里走一些,就能望见洪濑鸡卷的牌子。
鸡卷里可没有鸡肉,而是用豆腐干片包裹五花肉和马蹄制成。
由于闽南语的“鸡”和“多”谐音,口口相传下来,就这么叫了。
买一卷回家,可煎、可蒸、可炸,火候全靠自己拿捏。
刚煎出锅的鸡卷又脆又香,得益于猪肉的香和马蹄的甜脆,仔细品味还能吃到地瓜粉的一丝弹,蘸上甜辣酱,回味无穷。
街道不宽,但人心挨得很近。楼房不高,但幸福感很强。
洪濑这座闽南小镇,似乎总能带给人一种舒适、安心的氛围。
镇上的生活很慢,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俗。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楣横批下,贴了寓意除灾纳祥的挂千(与“挂钱”谐音),或是写着八字吉祥语,或是画着祥瑞的图案,迎风舞动,煞是好看。
洪濑街圆盘
烟火气十足的洪濑三步一摊,五步一店,城镇虽小,却藏着许多厉害的美食,让我们有幸体验了一把全程不踩雷的寻味历程。
直到我们拎着两大袋鸡爪和其他下酒菜赶动车时,路上还总是忍不住要砸吧回味一下。
哎,洪濑,不愧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