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东京进口调料品牌排行榜
美国某节目做过一次街头调查,随机采访一些民众说出他们戴的帽子产地,结果10个中有9个是made in China。
节目组专门就此采访了梅西百货公司的一名销售经理,销售经理称,在梅西百货所售商品中“中国制造”至少占六成以上。
对这个数字大家不必惊讶,不仅美国,在东南亚,欧洲,非洲,“中国制造”早已呈铺天盖地之势,小到衣帽鞋袜,大到家具家电。
从贴牌加工到自主品牌独立设计生产,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要知道,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上充斥的还是“洋油”、“洋火”、“洋笔”这样的产品,近代中国制造业极度匮乏,能与国外产品抗衡的本土品牌少之又少。
今天,我们就说一个完全靠中国人自主研发生产,打败了日本品牌的本土民族品牌。

一、源起,志在四方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时值1920年的上海,正午时分的聚丰园饭店,正值饭口,店内高朋满座人声鼎沸,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径直阔步走入大厅,高呼伙计上一碗菜汤,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异于其他人,引起了不少食客的注意,汤上来之后,年轻人端起碗品了两口,夸张的摇了摇头,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瓶子,近乎招摇般的单手高高举起,往汤里轻轻抖落出几粒白色颗粒,随后抄起大碗,如牛饮般,时不时的啜嘴咂舌,大有其味美不胜收之意。
厅里食客俱感新鲜,更有甚者,有几个人探过头去询问刚才白色颗粒是何物?
年轻人笑了笑,秘而不宣,只让来问之人品尝一下他面前的这碗汤。
果然这人喝过后也大声惊叹,这下好奇的人更多了,都想知道个究竟,年轻人看围观的人也不少了,便举起他的这个小瓶子,对众人说,“此乃味中精华,名味精也”
味精之名,便由此而来。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味精之父”的吴蕴初,这个小瓶子里的白色颗粒就是他突破了日本“味の素”的技术垄断,废寝忘食自主研制提取出来的“谷氨酸钠”——味精的主原料。

“中国味精之父”吴蕴初
之所以上演这么一出戏,是因为现在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研制味精的技术他已经有了,但是却没有资金让这一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中去。
当务之急,必须要找一个靠谱的合伙人,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跳入了他的眼帘,这个人就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
但是如何让王东园注意到自己手里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
于是当得知王东园今天在聚丰楼吃饭,他便借一场行为艺术般的表演,来获取王东园的注意。
果不其然,精明的王东园也“上钩”了,他好奇地尝了一口汤,连声叫好,继续深谈之后,才得知吴蕴初的真实身份,更是惊奇不已。
二人相谈甚欢,吴蕴初便慢慢地将他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如实相告。
王东园是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从交谈中觉得吴蕴初是个人物,值得一交,于是他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也就是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与吴蕴初见面,看是否能够促成二者的合作。

张逸云与吴蕴初次日即在王东园的安排下会面,几句话谈罢发现二人志趣相当,一拍即合,立即决定共同建厂,张逸云出钱,吴蕴初技术入股。
看到这里,可能年纪轻的看官们有些疑惑,这吴蕴初是何许人也?
“中国味精之父”的名号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下咱们的故事得往回倒一倒了,说说吴蕴初其人。

吴蕴初,字葆元, 1891年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其子吴志超在《吴蕴初及其化工事业》一文中写到,(吴蕴初)幼年曾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后因家贫辍学。
15岁时考入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
毕业后在多家工厂负责技术和管理工作。而他的化学天赋是肉眼可见的强,在汉阳铁厂任职期间,独自从0开始试制出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当中,尚属首例。
他也因此声名鹊起,得以继续从事化学类相关的研发工作。
但是无奈当时的中国,国外列强纷争,国内军阀混战风雨飘摇,吴蕴初的几次创业都不成功。

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日本的一款调味产品:“味の素”,这是一款由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发明的调味料,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获得众多消费者青睐,大家都很惊叹,就是这么一颗小小的白色颗粒,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青菜寡汤,放上那么几粒,味道立刻更加鲜美无比,有那么一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意思。
而作为者,味の素当时垄断了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调味品市场,对它的原料“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自然是严格保密。
吴蕴初的化学素养这个时候便派上了用场,开始用业余时间来钻研这小小颗粒的奥妙所在。
他花了四角银洋买了一瓶“味の素”,不久就发现了它其实就是谷氨酸钠的秘密。
和夫人吴戴仪女士一起在自家亭子间里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蕴初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并且他还研制出了和味の素提取谷氨酸钠不一样的手法,从谷物中提取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二,创业,走向辉煌
时间来到了1923年,吴蕴初、张逸云二人共同创设的天厨味精厂正式成立,初股本五万元,半机器、半手工操作。
关于厂名天厨取“其珍奇美味来自天上庖厨”之意。
至此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正式投入市场。

天厨味精的宣传画
“佛手”牌味精推出不久,时值五卅运动,全国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吴蕴初借此大力宣传,“天厨国货,家家爱用”“爱用国货,人人有责”,一时天厨“佛手”牌味精远销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和东北各地。
1925年天厨味精厂年产达15000千克之巨。吴蕴初由此成为享誉国内的“味精大王”,邹韬奋在其主编的《生活》周刊撰文称赞吴蕴初“科学研究的精神”,并称“味精每年营业近300万元,此每年300万元的生意,实无异由先生从‘味之素’掠夺中抢回来者……
故记者常以为空口提倡国货无济于事,必国人多出其聪明才智,研究创制各种价廉物美之商品,始有实效可言。”
1926年至1927年,吴蕴初将“佛手”味精的配方、生产技术等向英美法等申请专利,并获批准,开创了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先河。

除此之外,“佛手”味精还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产品展览会,扩大影响。
它曾代表中国制造业,3次在世博会上获得大奖。
不过在国内,吴蕴初放弃了他的味精专利,并呼吁全国各地可大量仿造生产。
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导致日本的味の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其他地区难觅踪影。
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吴蕴初创立“天厨味精厂”的初衷。
随后几年,他又相继开办了家氯碱厂、第一家耐酸陶器厂和第一家硝酸厂,这4家“天”字号化工企业,完全打破了日本人在中国化工行业的垄断。

1933年天厨味精厂参加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参展证书
到1937年,吴蕴初的化工厂资产已经超过了百万元,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实力雄厚的厂家之一。
在化工领域与天津的范旭东齐名,二人被并称为“南吴北范”。
三,迁址,二次创业
就在国货逐渐收复中国市场之际,中国军队却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日军大举侵华,上海危在旦夕。国民政府此时号召国内沿海市场的工厂尽快迁址,吴蕴初积极响应,他花12万银元购买了一架命名为“天厨号”的德国战斗机捐献给了国民政府,天原、天利两个重化工厂的主要设备迁到内地,把味精存货运往香港销售,筹款重建内地新厂。

当年天厨味精在香港生产的味精产品
1939年,吴蕴初把所有的机械设备全部运往当时的陪都重庆,天原化工厂率先复工,为当时物资匮乏的大后方根据地生产提供了所需的烧碱、盐酸和漂白粉等。
但是苦于手中资金的不足,天厨味精厂迟迟未能复工。
直到一年后,吴蕴初拿到了一笔上海金城银行的资金,再经过一系列市场考察后,1940年底,天厨味精厂在重庆市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正式建厂复工投产,考虑到复杂的战事环境,初仅日产味精30磅,后来才逐渐增加到日产250磅。
在重庆这座以“辣”闻名的城市,为了打开味精的市场,吴蕴初想了不少点子,后决定不惜成本,向当时城内有名的几大饭店餐厅,免费赠送一批味精,供其烹饪之用。

天厨味精的宣传画册
凭着天厨味精过硬的品质,没用多久时间,天厨味精就在重庆打响了名头,甚至销售柜台前都排起了长队来购买。
同时天厨味精积极参加各种食品博览会,大举投放广告,一时之间,重庆这座山城中到处可见天厨味精的广告,就连几岁的学童,也认熟了那蓝底白字的商标,闭上眼睛也能说出那上面画的图标。
天厨味精厂和吴蕴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民政府特聘他为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和经济部计划委员会的委员,他还被同仁公推为中华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副理事长。
不过吴蕴初一心立志于“实业救国”,无心政治,他也拒绝了蒋介石要他担任民国政府经济部长的邀请。

时任美国副总统到天厨重庆工厂参观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返回上海,重新建立了天厨味精上海厂,随后并入到上海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几经变迁后,现在的名称是冠生园天厨调味品有限公司,主营佛手味精、好拌酱系列产品等。
重庆的几家化工厂留了下来照常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天厨厂划归重庆市化工局管辖。
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不断改进工艺设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产味精54吨,至九十年代达到年产3443吨。

如今的天厨味精
2008年11月,重庆市化工集团将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划入重庆市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盐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2009年,根据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天厨味精厂搬迁到铜梁工业园区,并更名为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新厂年产味精(其中以谷氨酸为原料生产味精3000吨、以谷氨酸钠为原料分装加工生产味精5000吨)8000吨,鸡精2000吨,同时还兼以生产酱油、醋、豆瓣酱等其他调味品,但是销路一直不见大起色。
四,落幕,走向衰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调味品的品种发展多样,再一方面味精有害论的扩散,味精市场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改制后的天厨味精厂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影响。
他近一次出现在公众眼里是2018年发布了一份招租公告,公告称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持有的厂区、办公楼、设备等资产及“天雁”商标权在交易所公开挂牌出租,挂牌起价一年为368.006151万元,期限为5年。
按照这份出租公告的理解,如果有人租了这块场地,就意味着天厨味精厂可能就此彻底退出市场了。
如今,在市面上仍然能见到天厨味精的踪影,只不过已是明日黄花,昨日的辉煌已不再。
他起于战乱纷争的年代,经历了众多变迁,他毫无疑问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过,只不过这市场残酷,大浪淘沙,难以抵挡住时代的巨轮,如今走向衰落也是必然。
民乃国本,食为民天。
日居月储,往视经年。牌故味久,唯新乃鲜。
拓展知识:东京进口调料品牌排行榜
恒顺、海天、欣和、味事达、太太乐
1、恒顺
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原镇江恒顺酱醋厂)始建于1840年清道光年间,是镇江香醋的创始者,中华企业。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恒顺集团从原先的传统作坊式酱醋生产企业,成长为一家跨行业、跨地区的涉足房地产、生物保健、光电子、商贸流通等领域的现代企业集团。
2、海天
海天是国内专业的调味品生产和营销企业,溯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至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产品涵盖了酱油、蚝油、醋、调味酱、鸡精、味精、油类、小调味品等八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和品种。
1994年海天成功转制,成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和营销企业。
2010年12月,由原来的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改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天味业。
3、欣和
欣和成立于1992年,过去二十年,欣和一直精耕于调味品行业,把食品作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松懈,成立之初就立下了“我们自己不吃的,就不要卖给消费者”的企训。
欣和立志从更广泛的饮食生态入手,改良食物从源头到餐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食物的来源、生产加工的方式,以及所有与饮食相关的体验。
4、味事达
味事达,是酱油、味精系列调味料,主要品种有味极鲜酱油、特鲜生抽、生抽王、草菇老抽、烧烤汁、鲜蚝、味精及腐乳等系列。
5、太太乐
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于1988年,公司秉承“太太乐,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三十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鲜味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太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味事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欣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恒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1、李锦记 (创建于1888年,,中国十大
调味品品牌,致力于调味品研制生产的企业,品
牌,香港李锦记集团)。
2、海天 (中国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企业之一,中华
,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之一,中国十大调味品
品牌,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3、太太乐 (创立于1989年,,中国,
中国十大调味品品牌,起草了中国鸡精调味料的
行业标准,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
4、王守义十三香 (始创于1984年,,中
国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中国十大调味
品品牌,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
5、家乐 (大的冰淇淋、茶饮料、人造奶油和
调味品生产商之一,中国十大调味品品牌,联合利
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6、上品鲜 (,专业从事农业深度加工的
民营企业,中国十大调味品品牌,浙江上品鲜食品
股份有限公司)。
7、安记 (创建于清末民初,中国产品,中国十大调
味品品牌,,福建产品,行业
品牌,福建省泉州市安记食品有限公司)。
8、王致和 (始创于1669年,,中华老字
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调
味品品牌,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
9、味好美 (始于1889年美国,致力于调味品研制生产
的企业,品牌,中国十大调味品品牌,领先
的调味料生产商,上海味好美食品有限公司)。
10、莲花 (创于1983年,,中国十大调味
品品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极具市场
竞争力品牌,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海天
(中国,,佛山市海天味业)
加加JIAJIA
(中国,,十大酱油品牌,加加酱业长沙)
李锦记
(,中国,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
淘大
(达能旗下,十大酱油品牌,于1927年厦门/上海/大同)
厨邦-岐江桥
(广东美味鲜食品,中国,十大酱油品牌)
金狮
(中国,十大酱油品牌,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
珍极
(,中国,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
珠江桥
(中国,,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
味事达
(中国,十大酱油品牌,开平味事达调味品有限公司)
太太乐
(十大调味品品牌,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
这是好牌子ONKOO的排行你可以参考下,超市里都能买到的
上海有一个卓典品牌的调味品味道不错,他们家的烧烤调料还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