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德国dsp品牌排行榜
如下:
1、哈曼卡顿
哈曼卡顿是哈曼国际工业中,专门生产制造家用与车用音响的部门,成立于1953花施章居针决始你年,同时JBL、AKG、Infinity等著名音响品牌也同属哈曼集团旗下。
2、雅马哈
雅马哈成附企衣原和使果资立于1887年,是一家主势季非拉妈创滑影广要生产乐器、音响设备及音效产品的日本公司,同时字故联氢吃修斗也是目前世界上大的乐时队自爱果记愿听眼里器生产商。除此之阶板话级石然外,雅马哈还涉足于网络产品、体育用品、厨房卫浴以及汽车发动机、摩托车等领域,并均有出色的表现。
3、阿尔派
日本阿尔派株价混范等另甚觉案式会社创立于1967年,隶属于著名的阿尔卑斯集团。是一家主要生产汽车音响、导航通讯系统等产品的专业汽车电子企业,在全球十多个国家拥有三十多个海外企业。
4、丹拿
丹拿成立于1977年,作为一家丹麦品牌,秉承着“纯粹原音、如临现场”的理念,从未停止对原音重现的追求。
5、布莱克斯
布莱克斯Audiotec Fischer公司于1990年在德国的Sau测齐步年模erland创立。这家公司的产品迅速成为受尊重的德国HI-余宽志备触对打掌识END()汽车音响句负动品牌之一。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黄乐平,谢春生,郭雅丽,张宇)
经纬恒润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1:软硬件协同发展,深度赋能智能汽车电子产业
公司基于软硬件技术优势持续赋能汽车电子领域。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对汽车电子产品生产、 研发服务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三位一体”布局的企业之一,业务覆盖电 子系统研发、生产制造及运营服务的各个阶段,在核心技术、应用场景、行业客户群等方 面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公司提供多维度硬件产品,是国内首批具有域控能力的汽车零部件厂商。目前域控制器领 域由国外传统 Tier 1 厂商主导,代表厂商如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国内在域控制器领域 具有综合能力的厂商较少。公司产品线覆盖车身五域,相比国内对标厂商如德赛西威、华 阳集团,在车身域、动力域和底盘域的产品研发及融合上具有先发优势。公司产品适配 TI、 英飞凌、Mobileye、英伟达等公司芯片。未来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进 一步演进,域控制器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受益于产品研发的先发优势及快速服务响 应,有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核心竞争力#2:研发投入高,产品迭代速度快
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 14%,行业领先。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 4.56 亿元,研发费用率 14%,较行业平均 10%高出 4pp。公司研发投入主要用于智能驾驶、车身域控、整车电子 电气测试和软件开发等领域,我们认为这有助于公司保持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及 ADAS 系统 研发的头部优势。 公司研发团队学历和人数双高,持续激励核心技术人才。公司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 54.89%,远高于可比公司平均学历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研发人员 1,871 人, 占公司总人数 47%,研发人员占比处于同业公司领先水平。公司对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人 员提供领先于同行业的薪资,并给予核心技术人才股权激励,保持公司对先进人才的持续 吸引。

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持续迭代,智能驾驶产品具备不同等级解决方 案。伴随智能驾驶等级提升,公司智能驾驶产品研发形成“ADAS→ADCU→HPC”的演进 历程。公司于 2010 年进军智能驾驶领域,并开展相关产品研发工作。目前公司已经完成 ADAS 系列产品四次迭代。2020 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ADCU)量产配 套一汽红旗 E-HS9 车型,为 L2、L3 级别的自动驾驶提供解决方案。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 (HPC)是新一代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公司自 2019 年启动自研 HPC 产品研发,并已获 得赢彻科技等客户的定点项目。
核心竞争力#3:国产化替代先行者
L0/L1 级别:经纬恒润是 TOP7 中一家本土供应商。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1H22 中国乘用车 L0/L1 级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前七大供应商中,经纬恒润是一家中国本土企 业,市占率由 1H21 的 3.9%上升至 1H22 的 5.6%。 L2/L2+级别:国产替代率达到 35.3%以上,经纬恒润居首位。一方面,小鹏、蔚来、华为 (未上市)、哪吒(未上市)、零跑(9863 HK)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以智能化为卖点,将 L2/L2+ 智能驾驶算法、数据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自研或核心算法自研。另一方面,经 纬恒润、毫末智行(未上市)、宏景智驾(未上市)等零部件供应商配套上汽、一汽、北汽、 东风等传统车企以及理想、哪吒等新势力的部分成熟车型。1-4M22 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 L2/L2+级辅助驾驶市场中,经纬恒润市占率 7.0%。
公司主力产品 L1/L2 级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搭载 TI、英飞凌、Mobileye 等公司中低端芯片, 受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较低。软件方面,恒润自主研发了十余款汽车电子研发、测试、诊 断和仿真领域的工业软件产品,打造面向智能驾驶高级应用、车载总线、诊断设计&服务、 汽车测试、车载系统基础软件五个方面的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INTEWORK,服务包括一 汽、东风、吉利、上汽、长城、蔚来等 200 余客户,逐步实现国外同类产品的国产替代化。

经纬恒润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汽车电子服务商。自 2003 年成立以来,公司深耕电子系统市 场,并于 2006 年进入汽车电子领域,经过近 20 年的产业积累,实现对客户电子系统业务 需求全覆盖,具备从开发到应用的全栈解决能力。2016 年,公司自研 ADAS 产品配套上汽 荣威 RX5,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020 年,销量达到 30 万套。软件方面,公司是国内首家 加入 AUTOSAR 联盟的软件供应商,2020 年开发出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为北汽集团等 多家提供开发咨询服务。2022 年,公司自主研发的 INTEWORK-EAS-AP 成功适配英伟达 Orin 芯片。
电子产品业务带动经纬恒润收入高增长,2018-2021 年营业收入 CAGR 为 28.47%。公司 提供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其中,电子产 品收入由 2018 年 9.12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24.98 亿元,占比由 2018 年 60%提升至 2021 年 77%,CAGR 达到 40%。2021 年,研发服务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 18% 和1%。受益于公司收入快速增长,公司净利润提升迅速,2021年实现1.46亿元,2018-2021 年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92%。
公司电子产品业务覆盖汽车全部控制域。1)车身和舒适域:公司具备完整的开发、匹配和 验证能力,已进入英法纳和佛吉亚等国际零部件商以及吉利和北汽集团等整车厂配套体系; 2)智能驾驶域:智能辅助驾驶(ADAS)产品成功实现国产替代,配套了上汽荣威、一汽 红旗等多款热门车型;毫米波雷达已达到国际知名厂商水平,取得江铃汽车、江淮汽车等 企业定点;3)智能座舱域,:公司已发布基于 5G 和 V2X 技术的新一代 T-BOX 产品,达到 行业领先;网关产品(GW)升级已成百兆以太网,进入小鹏 P7 供应体系;4)动力域: 公司电池管理系统产品(BMS)具备广泛的适用性,已覆盖 12V-800V 各电压级别电池包 类型,并兼顾乘用车及商用车市场;5)底盘域:公司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进行针 对性开发,已配套东风、长安等多家国内整车厂。截至 2022 年二季度,公司电子产品业务 收入合计 12.95 亿元,占比达 77%。
基于产品开发经验,公司提供定制化研发服务。公司研发服务以电子系统研发过程为核心, 提供各类技术解决方案、工具开发和流程支撑服务,在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电子和 SOA 软 件开发领域具备优势。截至 2022年二季度,公司研发服务收入合计 3.72亿元,占比达 22%。 推出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港口 MaaS 业务。公司研发了单车智能解决方案、 智能车队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和车-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唐山港和日照港共投放超二十台 智能驾驶港口车。公司处于产业链优势地位。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2022 年半年度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 达到 51.36%。公司已经获取绝大多数自主企业和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的定点,正在向合资 品牌扩展。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为吉英存。根据 3Q22 公司业绩公告,截止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司实控人为总经理兼创始人吉英存,直接控股 24.57%。包括吉英存在内公司核 心人员累计持股 54.17%,其中高管曹旭明、崔文革、张秦、方芳分别控股 11.51%、10.86%、 5.26%、1.97%。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前十大股东合计控股 62.84%。公司高管研发经验丰富,产业背景深厚。公司高管人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等高校,技术人员多是博士学历,专业背景涉及自动控制、电子与通信、机械及车辆。公司 董事长吉英存毕业于北航自动控制专业,曾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工程师;公司董事 张博曾任哈工大副教授、范成建曾任清华大学汽车系助理研究员。
汽车电子行业:智能化、网联化大势所趋智能驾驶域:L2级辅助驾驶大规模落地;国产化率提升
汽车智能化,2030 年汽车电子或占整车制造成本近一半。随着汽车朝新四化的趋势,汽车 电子的市场规模和在整车制造成本中的占比持续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 年汽 车电子在整车制造中的占比将接近 50%;据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 从 2017 年的 5,400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9,783 亿元,2018-2022E 的 CAGR 达 13%。
目前 L2+及以下级别智能驾驶得到广泛应用,软硬件算力、单车价值量提升。汽车自动化 程度的衡量标准通常采用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定义的从 L0(完全手动)到 L5(完全自主) 的分级标准。L1 级别自动驾驶可以完成特定功能自动化;L2 级别自动驾驶可以完成组合功 能自动化,同时自动进行多维度辅助,例如自适应巡航控制与车道保持系统的功能结合; L3 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员在特定路况或环境中可以不必监视道路,车辆能够实现无需 干预的自动驾驶;L4 级别自动驾驶在限定条件下全程无需驾驶者接管方向盘;L5 级别自动 驾驶车辆可以在任何条件、任何场景下自动行驶达到完全自动化。
行业趋势#1:辅助驾驶:L2 级辅助驾驶将成标配。趋势回顾:乘用车 L0/L1 向 L2 升级是主流。 我们自下而上测算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10月L1级辅助驾驶功能在乘用车上的渗透率由 23.3%下降到 19.4%;而 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则由 19.6%上升到 37.2%。

趋势预测:乘用车 L2 级辅助驾驶将成为标配,城市道路 L3 及以上级别落地阻力重重。 考虑到 L3 级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所面临的法规、权责、以及技术长尾问题,我们预测 2025 年之前,辅助驾驶配置向 L2/L2+级别升级(ADAS)将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主要方向。 具体而言,我们预测 L0/L1 级车型将向 L2 升级,L2 以下级别渗透率将由 2021 年的 71.6% 下降到 2030 年的 29.3%,而 L2 级别智能驾驶渗透率将由 2021 年的 28.4%上升至 2030 年的 59.9%,L3 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取得一定的突破。
行泊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将成为乘用车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主流方案。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 构的发展,智能驾驶相关功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每个泊车或行车功能对 应一个 ECU 单元;2)泊车相关功能集成为一个泊车控制单元,行车相关功能集成为行车 控制单元;3)泊车功能与行车功能融合,出现行泊一体和舱泊一体技术方案;4)智能驾 驶域的功能和座舱域的功能进行跨域融合,形成一个更高性能的舱驾一体 HPC。 细分赛道:智能驾驶域控供应商是核心受益标的。 在 L2 级辅助驾驶标配的大趋势下,域控制器、软件操作系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 声波雷达、镜头、感知芯片、地图等标的都将受益。其中,以 Wind 一致预期来看,域控制 器板块的收入规模/净利润增速均处于行业前列。
市场规模测算:我们预测 2023-2025 年中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场规模的 CAGR 为 17%。 1)汽车销量:根据公安部 2022 年 3 月数据,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 210 辆,距离发达 国家每千人四五百两的汽车保有量仍有差距。叠加经济复苏等宏观因素向好,我们预测 2023-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的 CAGR 为 4.1%,维持低个位数增长。2)智能驾驶渗透率:我们判断 2025 年之前智能驾驶以 L1/L2 级别为主,到 2025 年渗透 率分别为 11%/49%,L3 取得一定的突破,渗透率 2%。 3)市场规模:我们基于 L1/L2/L3 级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单车价值 1,000/2,000/6,500 元维持 不变进行测算,得到 2025 年中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市场规模为 317 亿元,2023-2025 年中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场规模的 CAGR 为 17%。

行业趋势#2:下游客户:传统车企智能化贡献主要增量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是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特斯拉开启了汽车智 能化的帷幕,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跨域融合、中央集中式架构搭建提供了蓝本。未来五年, L2 级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提升主体不再是有着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新势力,而是追求标准化 配置、稳定供应商的传统车企。我们认为,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制造商将成为 L2 级辅助驾驶 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受益方。
1) 特斯拉:以区域划分的控制器设计线束,大幅提升组装效率;在车辆不改变架构的情况 下,持续迭代中央芯片,提升性能。目前已实现包括自动驾驶、娱乐自控、三电系统、 车身系统、底盘 EPB、OBC、DCDC 在内的集成。 2) 中国造车新势力:摸着特斯拉过河,率先实现价值量较高的自动驾驶、娱乐自控(即智 能座舱或智能空间)的自主设计与集成,并逐步扩展到三电系统、车身控制、热管理等 领域。 3) 传统车企:寻求智能化升级的传统车企起步晚,自主研发能力与积极性不及新势力。这 为智能化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机遇,也是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提升的关键。
经纬恒润智能驾驶业务:控制器持续迭代
乘用车高阶辅助驾驶行泊一体域控竞争中,顺应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式演变,公司 推出的 ADCU 可支持 11V5R12USS,可以实现 HWP/ALC/NOA 等 L2+功能,并实现 AVP。 2022 年 7 月,经纬恒润自主研发的 AUTOSAR Adaptive Platform 产品成功适配英伟达 Orin 芯片。硬件搭载由单摄像头向多传感器组合方案持续升级,有完整的“软件+硬件”搭载方案。公 司 ADAS 系统的技术路线从 VO(纯视觉)向 1V1R(1 摄像头+1 毫米波雷达)、1V5R(1 摄像头+5 毫米波雷达)升级,ADAS 产品“智能驾驶软件+域控制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 高精度定位”搭载方案的软硬件配置齐全。公司在乘用车前向 ADAS 市场主要推出 VO 方 案,在商用车 ADAS 市场以 1V1R 方案为主。

车身及舒适域:传统优势业务,高性能产品持续贡献稳定收入
国内车身域研发先行者,有望实现对国外 Tier 1 厂商的国产化替代。2007 年公司的车身控 制器搭载于一汽解放,实现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的量产,随后不断积累量产经验。 公司目前已有多个车身域产品实现量产,并成功为国内外主流汽车厂配套多款车型,与汽 车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随着国内新势力及传统自主品牌加速智能化转型,车身域控制 器集成度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作为国产 Tier 1 厂商有望获得更多车身域控开发和量产机会, 并利用自身开发和服务响应速度的优势成为主机厂的优先选择,加速对国外厂商的国产化 替代。
公司产品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具有产品开发流程、标定匹配流程、软硬件测 试验证和功能安全开发的全流程研发能力在防夹控制器(APCU)、电动后背门控制器 (PLGM)以及车门域控制器(DDCU)等产品均有丰富的研发、量产经验并为国内外主 流厂商成功配套多个车型。公司防夹控制器(APCU)与同行业公司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 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国内及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强制要求,拥有较高的产品认可度。
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软件定义汽车行业趋势:汽车软件占整车比将持续增长
2030 年智能汽车单车价值量软件占比将增长至 30%。汽车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定义汽车”、 “电子电气定义汽车”两个阶段,目前处于向“软件定义汽车”变革的转折点。“软件定义 汽车”强调汽车的个性化用户体验,实现智能化与网联化。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化程度的提 高,智能驾驶进程的不断前进以及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不断变革,软件在汽车整车内容结 构中占比逐渐提高。根据麦肯锡预计,全球汽车整车内容结构中软件驱动的占比将在 2030 年达到 30%。
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为技术提供商类型业务,业务内容和应用场景广泛。国内汽车、制造 业类的研发服务类型上市公司有中科创达和华力创通。其中,中科创达是全球领先的智能 平台技术提供商,致力于提供卓越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平台技术及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涉 及智能手机、智能物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华力创通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卫星 导航、卫星移动通信、雷达信号处理和仿真测试等业务,业务涵盖智慧城市、空间信息、 应急通信、变形监测、海洋工程等,为客户提供整套系统及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国外的 维克多集团、EATS、伊莱比特、德国 dSPACE 公司也着力于为汽车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经纬恒润软件业务:汽车基础软件研发能力雄厚
公司依托软件业务起家,汽车基础软件研发能力雄厚。公司是国内首家加入 AUTOSAR 组 织的基础软件供应商,自 2009 年起深耕汽车电子软件领域,主要对传统汽车 ECU 及高性 能车载计算平台进行开发,为国内外 OEM 和供应商提供稳定可靠、便捷易用的软件开发平 台。公司基于自身在汽车基础软件领域的长期实践经验,进一步向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领 域进军,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将更具差异化竞争力。
公司整车仿真模拟平台突破国外供应商垄断,具备技术和客户资源优势。在汽车电子系统 领域,公司通过半实物仿真技术与自主设计的仿真模型平台,可覆盖整车电子系统各种信 号的仿真需求,帮助客户加快产品迭代并降低研发成本。截至 2022 年 4 月,公司已取得 13 项专利和 3 项软件著作权,为小鹏汽车、东风集团、吉利、上汽集团、泛亚汽车技术中 心、一汽集团、蔚来汽车、比亚迪等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等客户提供服务。公司高端装备电子系统研发服务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公司开发出一套完整的面向系统工 程的航电系统设计和验证工具,能支持对航电各系统的集成和测试工作与真件参与的半实 物验证,为国内民用大飞机 C919 首飞提供集成试验服务。
经纬恒润研发工具:打造全生命周期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
汽车软件开发遵循严格的顺序流程“V模型”,研发工具贯穿其中。整体上看,V模型分为 开发和测试两大部分:开发部分是从系统到部件逐层细化的开发设计过程,测试部分为从 部件到整体逐步集成的测试验证过程。两部分中的环节一一对应,支持和管理整个开发流 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均有不同的研发工具参与,过程的可追溯、可记录性。恒润打造适用于“V模型”全生命周期的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INTEWORK。针对 ASAM、 ISO、SAE等汽车行业组织规范及相关协议,恒润自主研发了十余款汽车电子研发、测试、 诊断和仿真领域的工业软件产品,打造面向智能驾驶高级应用、车载总线、诊断设计&服务、汽车测试、车载系统基础软件五个方面的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INTEWORK,服务包括一汽、东风、吉利、上汽、长城、蔚来等200余客户,逐步实现国外同类产品的国产替代化。
INTEWORK 的 A 系列聚焦智能驾驶的场景感知和分析功能。以场景采集感知评测(ARS) 软件为例,为开发者提供了原始数据采集、传感器标定、感知计算、数据集生成、传感器 测评、场景生成等相关开发应用,能够满足多型号传感器兼容、在线采集&离线处理、被测 目标数据格式转换、多激光雷达点云&三维目标同步显示等需求。INTEWORK 的 V 系列聚焦车载总线的分析、开发等功能。以ECU测量与标定(VCM)软 件为例,基于 ASAM CCP、XCP 协议,支持CAN总线及以太网下多ECU的标定、测量, 同时支持 CCP 下的标定数据下载和Flash编程,且能够提供图形化显示和仪表组态功能, 以及图像化的数据回放。
INTEWORK 的 D 系列聚焦诊断、设计与服务等功能。以基于 ODX 的通用售后诊断系统 (DGA)为例,恒润结合国内整车厂对车辆售后市场的诊断、管理、安全等需求,搭建车 辆诊断平台,实现车辆数据管理、维修站管理、远程维修指导、诊断刷写、数据安全性等 功能。DGA 软件包含数据管理软件和诊断仪软件两部分,能够与同为 D 系列的基于 ODX 的工程诊断仪(DDS)实现联动,获得诊断数据,并通过 DGA 数据管理软件实现管理和下 发至 DGA 诊断仪软件。

INTEWORK 的 T 系列聚焦汽车测试功能。以测试项目管理系统(TPA)和通用自动化测试 软件(TAE)为例。其中,TPA 以流程化的管理方式,对需求、用例、样件、计划、报告 和缺陷等各种数据进行有效跟踪和覆盖,TAE 则具备故障注入、标定、测量、诊断、模型 在回路测试(MIL)等一系列与 ECU 测试相关的功能。TAE 可以与 TPA 无缝集成,在 TPA 中制定的测试项目数据可以作为顶层输入导入 TAE,TAE 中的自动测试报告也可以上传到 TPA 中,进行测试执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NTEWORK 的 E 系列为 AUTOSAR AP/CP 提供解决方案。AUTOSAR 解决方案 (EAS-AP/CP)涵盖了嵌入式标准软件、AUTOSAR 工具链、集成服务和培训等各个方面 的内容,为 OEM 和供应商提供稳定可靠、便捷易用的 AUTOSAR 平台。其中,CP 平台和 AP 平台分别面向 Classic AUTOSAR 软件架构和 Adaptive AUTOSAR 软件架构,后者对高 级自动驾驶、高性能(异构)计算平台和 V2X 互联化的支持性更好。CP 平台支持 AUTOSAR 4.x 版本,AP 平台遵循 AUTOSAR Adaptive R19-11 规范,两者均提供 OEM 定制版本和灵 活的 License 授权方式。
与海外巨头 Vector 的工具链相比,恒润 INTEWORK 在智能驾驶域应用方面布局更为完整。 海外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厂商 Vector 工具链包括:E/E 架构设计与管理平台,产品为基于 模型的设计与过程管理集成式开发平台 PREEvision;总线开发与测试领域,产品包括 ECU 网络开发、测试和分析工具 CANoe、网络通信分析与仿真工具 CANalyzer。此外,还布局 了包括 DaVinci Developer 等产品在内的 AUTOSAR解决方案,ECU测试产品 VT System, ECU 标定与测量产品 CANnape,以及用于 AUTOSAR 软件组件和 ECU 软件系统虚拟集成 验证的 vVIRTUALtarget 产品。相比之下,恒润 INTEWORK 在布局上包含了专用于智能驾 驶领域的场景采集感知、提取分析工具软件,整个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更为完整。
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港口无人驾驶方兴未艾行业趋势:高级别自动驾驶在封闭/半封闭场景率先落地
高级别自动驾驶方面,封闭/半封闭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迎来率先落地。场景方面,封闭/ 半封闭场景行驶路线较为固定、时速较低、技术难度较小,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营。商业模 式方面,解决方案供应商与重卡车企达成战略合作,着力提供车、路、网、云、图的全栈 产品解决方案。

经纬恒润高级别自动驾驶业务:港口无人驾驶国内领先
Mass 方案首先于港口实现商业化,未来将渗透更多应用场景。公司于 2015 年进入高级别 智能驾驶业务领域,开发了单车智能解决方案、智能车队运营管理和车-云数据中心解决方 案来实现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出行及服务(MaaS)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运营。目前该业务已 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等多家整车厂合作,应用场景包括港口智能集卡、智能环卫车、智 能园区物流车、智能接驳车等,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 MaaS 解决方案的发展,以适应封闭 园区、干线物流和无人驾驶出租车等领域的需求,并且在汽车智能化和公司业务“三位一 体”协同的促进下,有望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
Mass 方案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7 年,经纬恒润开始聚焦港口业务,目前已在唐山港、 日照港等港口开展无人常态化运营。2022 年上半年,公司共完成集装箱生产搬运 5 万标箱, 单线平均生产效率约达到人工车队的 70%,峰值效率超过人工车队。2022 年 9 月,公司中 标龙供港自动化运营项目,业务范围由海港拓宽至河港。
1) 单车智能解决方案:公司基于 SOA 设计思想进行方案架构设计,在不同运输场景下为 商用车公司提供从概念设计到软硬件开发测试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2) 智能车队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基于 4G/5G 通信的车联网系统,公司连接智能车辆终端 和后台系统,建立了车队运营调度监控系统、车队远程驾驶系统、V2X 车路协同系统、 现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对无人车辆全面信息化监控和必要时远程接管。 3) 车-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公司开发的云端大数据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和 OTA 软件升 级管理系统,可支持智能车队的整体快速升级以及针对部分车辆的部分控制器软件的特 定升级,为软件快速迭代提供基础。

利润表
公司 2019-2021 年收入/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28/92%,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增, 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 年实现收入 41.8/58.0/79.1 亿元,同比增长 28.2/38.7/36.4%;归 母净利润 2.26/3.41/4.75 亿元,同比增 54.6/50.9/39.4%。综 合 考 虑 到 公 司 产 品 销 量 增 长 带 来 的 规 模 效 应 以 及 行 业 竞 争 加 剧 ,我们预测 2022/2023/2024 年公司毛利率为 31.3/31.3/31.2%,盈利能力整体保持稳定。2022-2024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25.5/24.9/24.5%;净利率为 5.4/5.9/6.0%。
资产负债表
随着产销规模迅速增长,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我们 预测 2022-2024 年仍然处于业绩快速增长期,公司库存周转天数、应收周转天数、应付周 转天数维持稳健,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进一步优化。现金流量表。公司 2021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3.1 亿元,主要系公司销售收入增加所致;投 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317.4 万元,主要系公司购置生产经营所需的厂房和设备 所致。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493.8 万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拓展知识:德国dsp品牌排行榜
如下:
1、哈曼卡顿
哈曼卡顿是哈曼国际工业中,专门生产制造家用与车用音响的部门,成立于1953年,同时JBL、AKG、Infinity等著名音响品牌也同属哈曼集团旗下。
2、雅马哈
雅马哈成立于1887年,是一家主要生产乐器、音响设备及音效产品的日本公司,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大的乐器生产商。除此之外,雅马哈还涉足于网络产品、体育用品、厨房卫浴以及汽车发动机、摩托车等领域,并均有出色的表现。
3、阿尔派
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创立于1967年,隶属于著名的阿尔卑斯集团。是一家主要生产汽车音响、导航通讯系统等产品的专业汽车电子企业,在全球十多个国家拥有三十多个海外企业。
4、丹拿
丹拿成立于1977年,作为一家丹麦品牌,秉承着“纯粹原音、如临现场”的理念,从未停止对原音重现的追求。
5、布莱克斯
布莱克斯Audiotec Fischer公司于1990年在德国的Sauerland创立。这家公司的产品迅速成为受尊重的德国HI-END()汽车音响品牌之一。
选择汽车音响的注意事项:
1、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购具体的汽车音响品牌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因为市场上的各种音响,价格也是千差万别。
某些级别较高的汽车音响,虽说性能、播放效果等方面做到了,到其价格也是较为昂贵。因此,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相应的汽车音响需求选择合适的汽车音响品牌。
2、了解喇叭的性能。一般而言,中高档类型的主机性能差别不是很大,但喇叭的差别却是大得惊人。一个喇叭的功率动不动就标上几百瓦,这让很多外行人较为糊涂。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喇叭标注的功率越大,喇叭的实际效果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