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品牌榜 > 资讯 > >台湾铣刀品牌排行榜(铣刀品牌)

台湾铣刀品牌排行榜(铣刀品牌)

佚名 2022-11-19 12:03:57 浏览量:200

前沿拓展:台湾铣刀品牌排行榜


2003年1月23日,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的北京王麻子,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企业名字也从用了300多年的王麻子,改成了现在的万顺号。

其实早在多年以前,阳江十八子的总经理李积回,就曾找到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王麻子,希望在中国入世后,与之联合将产业链推向国际市场。可惜,此时早已千疮百孔的王麻子,已经无力去面对如此宏图伟业。

根据当时的审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中旬,北京王麻子的资产负债率高达216.6%,欠了外面2700多万RMB。

现在看来,在那个人均工资不到1000块的时代,也多亏了这两家公司没有合作,不然十八子能不能把名字留到今天,可能也是未知数。

后来在某次采访中,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王麻子破产时,李积回回答道:“他们的破产让我感觉失去了亲人,这个行业不是靠一两家去应付,而是靠我们整个产业群体。”

此时早已身价过亿的李积回,玩明白了音响,却还是带不动同行。

01

北京王麻子宣布破产的这一天,距离2003年的除夕仅剩8天的时间。

曾经深圳华强北的手机业大佬们,为中国制造贡献了一个新的词汇:山寨

他们利用台湾联发科的手机芯片,经过简单模具生产外壳、组装后便投入使用。由于价格低廉且质量过硬,这些产品将我国手机产业的几大集团PK得一地鸡毛。于是乎,愤愤不平的国人再加几分蔑视,将这类手机统称“山寨” 手机,言下之意,便是上不得台面的“作坊” 产品。

以至于到后来,全国的制造行业,只要提起山寨和作坊,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可惜,曾经作为中国刀具制造业名片的北京王麻子,还没搞明白“山寨”是什么意思,就连咬牙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今的王麻子老厂房

在近些年针对王麻子破产的分析研究中,无一例外,将“山寨品” 的出现列入了王麻子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回过头看看,在品牌营销方面,王麻子才是中国制造业真正的前辈。

王麻子刀剪当年名满四九城的时候,还未有广告传播一说,但王麻子做宣传、闯牌子的手法别具一格。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这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品牌购物袋,其品牌传播在当时可想而知。

民国年间,北京很多地方出现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由于当时市场竞争不甚激烈,加麻子剪刀在质量上的精品口碑,这些借光的品牌都没有能够立足。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王麻子”的日子更是过的舒坦,依靠扶持和的招牌,“王麻子”生意红火时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行业第一的宝座无人撼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自由的环境让压抑多年的“山寨”作坊主们,乐的比今天的莆田鞋都好看,而王麻子这只自带粉丝流量的肥羊,自然就成为了山寨业主们的目标。

一时间,”真、假”麻子充斥了整个市场,用户根本无法分辨真伪。而王麻子本身在品牌维系这一点上,也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2002年4月4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重新认定的173件北京市商标中,王麻子令人惊愕地不见了。在得知王麻子因没有申报而未能入选的消息后,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厂长白锡乾竟感到震惊地说:“什么时候申报的?我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2001初,王麻子刀剪厂停产。两年以后,这个曾经的行业第一,正式宣告破产。

坚挺了多年的王麻子刀剪厂到底没有适应要命的体制改革,在企业寒冬里,王麻子几年时间就把300年来攒下的老底烧了个精光。

终,“假麻子”干倒了“真麻子”,并且一路高歌,向南开进。

02

2012年,是《荒野求生》在国内火的一年,站在食物链顶峰的贝尔·格里尔斯,成为了当时下饭的“吃播博主”。

同时,野外生存这一主题的衍生市场,吸引了一大波产品涌入,其中为风光的,莫过于已经被雷焦了的贝尔求生刀。

这款由美国戈博公司出品,据称是贝尔参与设计的求生刀,虽然因为多种缺点而广受诟病,但凭借“贝爷”的名人应,依然成为了戈博刀具产品中,单一销量好的系列。

江湖上称其为“崩噶脆”

贝尔求生刀的热销,让国内的刀具厂商们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一时间,各路求生刀纷纷从全国的犄角旮旯里钻了出来,接受刀友的膜拜。

光"贝尔”这个系列,就涌现出贝尔砍刀、贝尔战斧、贝尔工兵铲、还有帐篷、水杯、打火石等等,总之能在户外用的工具几乎都冠上了“贝爷”的大名。

衍生品卖不动之后,一些阳江的小作坊干脆直接原封不动的山寨了戈博的贝尔求生刀。

自此,微商共电商一色,假货与盗版齐飞。

而随后的发展果不其然。本就产品与名气不对等的贝尔求生刀,在经过国内小作坊的无情摧残之后,戈博的中国市场,很快便陷入了产品滞销的恐慌,这同时也引起了戈博高层对中国刀具仿造业的注意。

2014年1月,世界知名的刀具生产企业——芬兰Fiskars公司在广东省阳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阳江市的8家刀具生产销售企业,提起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诉讼。

而诉讼理由是因为被告的阳江刀具企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生产销售带有旗下公司“戈博”原创的“贝尔” 系列商标和包装的仿冒刀具。

在接到诉讼之后,广东省阳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被告企业,所生产、销售的刀具商品使用的商标与原告Fiskars公司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已经构成商标侵权。

除此之外,这些被告公司在其销售的刀具商品上,还标注了生产者为“FISKARS”以及产地“Made in USA” 使得消费者误认为被告销售的商品来源于“美国” 进口。

法院终判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被告侵权事实成立,Fiskars公司完胜。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企业的噩梦

罚款、整改自然是逃不了的。但让阳江的刀具厂商们崩溃的是,在自己的地盘上,竟然被一家外国公司告上了法庭,而且还败诉了。

显然,“枪口一致对外”的国民原则,是不适用与国际商业纠纷的。

而被告的这些刀具企业,总归还是有些冤枉的。毕竟法院的判决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其中究竟有没有“竞争”,明眼人一看便知。

总之,自这以后阳江市便开始大力提倡知识产权,商标产权保护。行业中有了新的玩法和规则,曾经鼎盛一时的“山寨模式”,如今也成为了阳江的夕阳产业。

对于大环境来说,仿造少了总归还是好的,但是未来的路究竟怎么走,大部分人也只能从小作坊时代留下的经验中,找寻答案。

就像是戈博曾经针对“贝尔”系列,使用的“户外求生第一人推荐 ”的营销模式,我总能从国内某品牌的slogen中,嗅到了一丝相同的味道。

03

2014年,在狠抓了一批“产品侵权”之后,阳江市又迎接来了一场一次性没收75万把黑刀的“断刀行动”。大批没活可做的小作坊主守着车床设备,只有出气没了进气。

山寨内销既然做不动了,那么出口这条路行不行的通呢?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世界各类刀具市场贸易总额在36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刀类出口额仅占世界总进口额的4.6%,剪刀类出口额仅占1.2%。

如果只是一家独享,显然,这是个还不错但不够大的市场。更不用提是几百个饿着肚子的小作坊一起分了。

多年以前依靠仿造95刺、m9尝到甜头的小作坊主们,一时丢了饭碗便只能挖空心思走小路。

思路有三个:代工品牌越杂越好,微商代理越多越好,工艺处理越简越好。

根据《阳江五金行业分析》中显示,仅2014年这一年,阳江刀具代工企业的占比超过了去年的19%。总占比高达68%。

早些年,我一个在阳江开刀具公司的朋友说过:"谁都知道贴牌生产不赚钱,但人人都抢着做,因为拿到了国外的品牌就等于拿到了国内的市场,至于卖的是不是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怕“山寨”有人造,就怕“山寨”有授权。

随后的发展果不其然,在大环境的持续打压下,本就心惊胆战的刀具爱好者,越来越多的陷入了分不清、代工和山寨货的漩涡之中。

而那些想要从中跳脱出来的原创刀具企业,却发现整个市场已经鲜少有他们的落脚地了。

在本就恶劣的大环境中,充斥着同行业者的抄袭复刻和低价竞争,外加刀友长年以来积累的对国内品牌的不信任。使得这些坚持自主设计的刀具品牌,要么将目光转向国外市场,要么被淹没在了同行制定的规则之下艰难偷生。

曾经,十八子的总经理李积回,在1998年为阳江申请到了“中国刀具之都”的称号。放弃了垄断地位的十八子,为阳江的刀具产业带来了希望,也带了政策扶持与未来。

但谁也想不到,在“广东制造”冲刺大江南北的今天,阳江刀具产业的品牌缺失成为了其成长过程中,谁都无法忽视的软肋!

04

在柏杨先生所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内斗” 被称为是中国国民大的弱点。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一家独大都有利有弊,就像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360和qq大战,在鏖战之时候,qq使出杀手锏,逼迫用户只能选其一,终双方大伤元气,金山和卡巴斯基成为了这场大战受益大的赢家。

前几天和群内的刀友聊天,有人说郭德纲的那句:“干死了同行,也不见得你就卖的出票”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在刀具行业中有了雏形。

举报、抹黑、恶意压低市价的事例,时有发生。有一些人就算自己要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一起上路。

讲真,如果论被同行打压,全国惨的莫过于郭德纲。一朝德云社,十年反三俗。被猪油蒙了眼的同行们,一边往文化局成捆成捆的塞举报材料,一边眼瞅着老郭把相声专场开成了演唱会现场。

反观咱们的刀具行业,当年行业老大哥发出的:“这个行业不是靠一两家去应付,而是靠我们整个产业群体” 的呼唤,也早就被抛到了脑后。

现如今依然有从业者愿意相信几十年前那一套“产品选择用户” 的理论固步自封。幻想着封锁同类产品输出路径,收割一茬又一茬的“刀圈韭菜”。

而现实是,当“山寨概念” 在中国的刀具市场几经沉浮之后,买刀的人也从早的边买边骂,变成了如今的笑而不语。

一味吐槽大环境的恶劣,并不会让它变得更好。执着的将虚假信息灌输给刀友,也是非傻即坏。

在生活和现实的夹缝之间,没有人可以大言不惭的要求中国的刀具从业者必须坚守原创,可以确定的是,山寨这种商业模式,未来还会存在。对于普通刀友来说,山不山寨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只希望,可以被这个本就饱经风霜的圈子,温柔相待。

参考资料

[1]. 北京“王麻子”剪刀破产:352年历史就此终结?,长江日报

[2]. “阳江李积回:实现中国几代制刀人的梦想”,金羊网

[3].菜刀之败觅因:粗钢年产8亿吨 无法用在刀刃上,中国经济网

[4].利用SWOT分析阳江五金刀剪产业,林哥哥[5].阳江刀业的发展史及其前景分析,阳江一中溪望研究小组

拓展知识:台湾铣刀品牌排行榜

相关文章

医院医生 价格咨询 3 评估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