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品牌榜 > 资讯 > >农膜品牌大全排名榜(农膜品牌大全排名榜图片)

农膜品牌大全排名榜(农膜品牌大全排名榜图片)

佚名 2022-11-20 20:10:56 浏览量:133

前沿拓展:农膜品牌大全排名榜


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村民向记者展示今年出现问题的政府采购农膜。

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村民苏秀宏向记者介绍农膜破损情况。

本报记者金鑫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属我省,是我省旱作农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1年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我省财政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资金通过政府采购农膜免费供应农民使用,同时通过出台《甘肃省春覆膜招标文件》等相关文件,规范招标行为,严控农膜质量。

然而,农膜市场并未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得到有序发展,大量劣质农膜仍然充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坑害农民群众。

记者调查发现,劣质农膜屡禁不绝,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不良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掺杂使假、仿冒生产、违规经营,不执行地方强制性标准外,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执法不力也为劣质农膜逃避打击提供了机会。

市场再现劣质农膜,坑农害农不浅

对于大量劣质农膜扰乱市场、坑害农民的情况,本报曾于去年组织精干力量花费近半月时间赴陇东南及河西地区展开了实地调查,并刊发《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正规企业处境艰难——对我省农膜市场乱象的调查》一文予以披露,点名曝光了一些企业违规生产经销行为,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处理,农膜市场乱象有所改良。

但今年年初以来,劣质农膜又死灰复燃,坑农害农问题不断。

7月2日,本报又接到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农民反映:今年使用的政府招标农膜铺到地里3到5个月就开始破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

7月3日,记者赴当地进行了调查。

“这些年,村上用的都是政府采购的农膜。今年我家50亩覆膜玉米有80%的农膜不到5个月就已经严重破损。”七山乡庞沟村旦本社农民关守全说。

和关守全一样,因政府采购农膜出问题而一筹莫展的,在七山乡长沟、苏家峡、庞沟等9个村,还有很多农民。

在长沟村村民苏秀宏种植的40多亩玉米地里,一条条白色的农膜像是被人用小刀切过一般,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口子。有些地方甚至破口密集,形成了散烂。在破口之处,玉米的个头只有一尺左右。而在苏秀宏隔壁的地里,玉米长势好。“这家用的地膜没出问题,玉米都快长到1米了。”

据永登县农业局吴正祥介绍,此次出问题的农膜主要是兰州绿园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供给永登县的总共306吨,七山乡有115吨。“根据我们挨家挨户地核查,破损面积共计6600亩。目前,永登县、七山乡政府、农户以及厂家四方,已达成协议:在今年收获时,按照当时的玉米价格,每亩减产多少厂家就赔偿多少。”

永登县农技推广总站郭振斌告诉记者,当地玉米每年的亩产一般都在800斤左右,“像今年这种情况,在后期玉米抽穗灌浆时,肯定影响保墒、保温,产量可能要减产近一半。如果破损农膜不能捡拾干净的话,明年作物的根系扎不进土壤,还会造成二次减产。使用劣质农膜3年以上,捡拾不干净,就会造成每亩减产30%多。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据了解,这批劣质农膜是今年2月10日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受兰州市农业委员会的委托,以公开招标形式进行采购的,项目编号GK2014-389,中标单位:兰州绿园塑业有限公司,中标产品:聚乙烯农用地膜,中标量:540吨,中标金额6436800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同时发给永登县七山乡9个村民小组的,还有永登县招标的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省上招标的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农膜,除兰州绿园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农膜大面积破损外,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农膜目前也开始破损。

据业内专业人士分析,厚度0.01毫米的政府采购农膜在3到5个月的时间内出现大面积破损,“肯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加了再生料,并且没有加抗氧剂。”

而今年春播伊始,酒泉农民王军也向本报反映,去年本报曾曝光使用再生料生产劣质农膜的兰州金银环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今年又在武威市“乔装”上市,生产农膜品牌为“众华”“定元”等。他还向本报寄来了一卷该公司生产的“定元”牌农膜。记者将这卷农膜送至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质检中心进行检测后,该局质检中心主任孙林表示:用的是再生料生产无疑。

以国标为由,问题农膜被披上“合格”外衣

今年初,接到酒泉农民王军的投诉后,本报立即将此投诉移送省质监局稽查局、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等单位和部门查处。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安排省农业环保站调查处理,后省农业环保站转武威市凉州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调查处理。

据武威市凉州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向省农业环保站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3月14日,该站组织当地工商、质监部门共7人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对武威众华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众华”“定元”两个品牌的农膜进行抽样检测。其中“定元”牌农膜是受金塔县鼎新供销社委托加工,合同签订加工农膜1500吨,为再生料和原料混合生产,截至3月14日已生产170吨,销售150吨,库存20吨。所抽检的样品均符合GB13735-1992《聚乙烯吹塑农用地膜薄膜》标准要求。

记者发现,该调查报告所附的三份检验报告,检测依据却是20年前颁布的1992版老国标,而非我省去年颁布实施的《甘肃省农膜生产地方标准》。其中两份报告3月14日抽检,3月19日签发,时间只有短短的5天。其中一份关于“定元”牌农膜的检验报告仅有厚度检测数据,没有横纵向拉伸力、外观等关键数据,但检测结果却是“合格”。

对此,记者电话采访了武威市凉州区质监局稽查大队大队长张建新。他表示:“我省农膜地方标准在推进的过程中与92版农膜标准有矛盾,主要是与标准之间的矛盾和与法律法规的矛盾。没有标准的,就执行地方标准,如果有标准,那么地方标准就要自行废止。”

而出现在永登县七山乡的劣质农膜,目前已被抽样送至兰州市某检验中心进行检测。永登县工商局商广科张科长向记者透露,目前“检测结果需要等到8月份左右才能出来,检测标准还是参照92农膜标准来进行。”

而据记者查阅,《甘肃省春覆膜招标文件》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农膜必须执行各项指标高于92国标的《甘肃省农膜地方标准》。

所谓92版农膜标准,即为1992年颁布的GB13735-92国标,其规定农膜小厚度为0.008毫米,且允许偏差0.003毫米(一等品、合格品),使用期长120天,短50天,纵横向拉力为0.6N。因这一标准严重不符现实需要,已被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多地终止执行。

2014年1月1日,我省出台实施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和4月1日出台实施的《甘肃省农膜生产地方标准》,都属于强制性标准,从农膜的产品分类、原材料的使用、厚度、宽度及耐候期等8个方面做了强制性规定,明确规定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农膜属于不合格产品。农膜生产不应添加再生料等。

该标准主要技术指标严于1992年出台的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与标准相比,我省农用地膜厚度提高为不小于0.01毫米(极限偏差±0.002毫米),耐候期要不小于360天,符合我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对地膜的实际要求,并且利于废旧地膜的回收,提高地膜利用率。

兰州某大型农膜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92版农膜国标中的每一项指标都低于我省的强制性地方标准,现在生产的农膜只要按照这个老标准抽样检测,终检测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合格’。”

同时,该负责人表示,在我省某些地区漠视省标、强推国标的行为,助长了一些农膜企业肆无忌惮生产超薄“合格”农膜的气焰,给按省标生产经销优质农膜的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也给白色污染埋下祸根,后患无穷。

农膜地方标准切合我省实际,必须得到执行

对于一些地方漠视省标、强推国标的行为,记者采访了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赵贵宾。赵贵宾表示,我省出台实施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和《甘肃省农膜生产地方标准》两部地方性法规,对规范我省农膜企业生产经销行为、净化行业市场、治理白色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这两个标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执行,决不允许有半点含糊。

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省出台以上两部法规,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护耕地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各地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两个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膜市场乱象,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在前不久召开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表示,《条例》的出台为依法规范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执法监管工作还不到位等难题仍没有得到破解。他强调,贯彻实施好《条例》的关键所在,就是必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强大合力。下一步,要强化部门配合,完善配套政策,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今年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应积极争取尽快修订农膜生产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超薄地膜大量使用的难题。同时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工作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白色污染问题突出的地方,对相关领导要进行行政问责。

拓展知识:农膜品牌大全排名榜

相关文章

医院医生 价格咨询 3 评估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