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的世界里,如果把德国比作根深蒂固的老牌选手,那么中国就像是埋头苦干的幕后英雄。“德国制造”声名远播,“中国制造”方兴未艾。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壮大,中国企业面临“走出去”的挑战,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近日,德中当代中心邀请德中高校和知名企业的专家齐聚汉堡汉堡品牌排行榜,进行品牌间的对话。本次活动恰逢汉堡两年一度的“中国时报”系列活动。这场对话吸引了汉堡当地众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品牌应”确实是吸引力法则的一大举措。
brand一词来源于挪威语brand(德文Marke),原意为火痕、烙印,早的牧羊人将毛皮烙上烙印在毛皮上,以示区分和分类。但今天,品牌已不再是商标那么简单。汉堡自由艺术学院院士、汉堡品牌学院院长单帆以中德制造史对比拉开了对话的序幕。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被英国人贴上了廉价、伪劣的标签。一百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高品质、高端产品的象征。中国制造业曾经被认为是廉价、低端的代名词,但现在中国已经涌现出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德国早的品牌迈森
大使:中德贸易活跃,中德品牌建设潜力巨大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出席对话并致辞。史明德大使表示,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迈进,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大使幽默地将中德关系比作一个品牌,因为中德关系对中德贸易乃至中欧关系都具有品牌应。近年来,中德高层互访频繁,使中德贸易异常活跃。汉堡港三分之一的集装箱是来自中国的货物,中德贸易量的一半是在汉堡港完成的。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进口商品博览会上,德国作为主宾国,其展区占欧洲馆的半壁江山。从这一点来看,中德两国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使致辞
汉堡文化和媒体部长博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汉堡是德国的媒体和创新中心。德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世界合作。汉堡必须继续打造“通往世界的门户”品牌。
德国品牌协会总干事科勒先生强调了品牌的价值。他认为品牌是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纽带。需要企业用品牌思维去打磨和运营,从而达到在消费终端走红的果。他认为,品牌在成熟的商业社会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德国是跨文化品牌的赢家?
来自德中跨国公司的代表也分享了品牌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见解。大众汽车品牌管理及客户总监海泽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众汽车是早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就像在德国一样,大众汽车是和很多中国人一起成长起来的品牌,而中国就像是大众汽车的第二故乡。在品牌推广上,大众汽车注重品牌与中国人生活和社会的紧密联系,突出大众汽车的特殊历史,打出情感牌,收到了很好的果。
大众品牌负责人致辞
因收购库卡而在德国引起关注的美的集团也应邀参加了此次盛会。邵晓鸥女士是美的集团品牌总监。她强调,虽然美的在德国以收购闻名,但美的大的强项是家电生产。美的在品牌推广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品牌推广的关键是一举击中客户,建立情感联系,因此品牌推广必须针对不同的不同文化进行。比如“美的”这个词汉堡品牌排行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读音。在每一个,美的都会将当地的文化习俗放在首位,设计品牌定位。即使是同一款洗衣机在不同的推广,也会设计不同的场景。现场播放的美的跨文化广告案例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阵阵掌声,但邵女士谦虚地说,这些广告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她的德国同事äter先生。看来德国人真是跨文化交流的高手。
美的品牌总监致辞
德国品牌:隐形与名企双引擎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书亭教授进行的品牌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制造”是受中国年轻消费者欢迎的进口产品,可谓人生赢家。事实上,除了奔驰、宝马、西门子等知名企业外,还有很多德国制造的无冕或隐形。知名品牌和隐形就像飞机的双翼发动机,共同高举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隐形是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西蒙教授的标准,隐形企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市场占有率第一或第二,年产值约20亿欧元,知名度不高。很多隐形都是大品牌的供应商,不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对于大众来说比较陌生。但他们在某一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在细分领域名列前茅,因此被称为隐形。德国有1400多家这样的公司,在数量上于世界。他们都是中小企业,但走在科技前沿,让德国经济充满活力。
大使和汉堡州文化部长出席活动
还有一些隐形,指的是那些针对小众人群的高端品牌。他们不走大众路线,注重品质的,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他们的名字虽然不广为流传,但却是行业内的标杆。如钢笔万宝龙。现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工匠精神品牌,以原创技术和卓越品质获得国际行业认可,进入欧美发达高端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对话活动中,德中当代中心总裁李峰先生启动了德中交流奖学金项目。企业捐赠的首批3.2万欧元将用于资助在德国品牌学院就读的学生。德国品牌学院是一所培养品牌设计专业人才的私立应用科学大学。单凡院长自豪地表示,由于课程以实践为主,学生毕业后很受企业欢迎。
德中交流奖学金启动
现场嘉宾妙语连珠,让现场观众头脑风暴,现场气氛热烈。参加活动的先生是汉堡的一名企业顾问。两年前,他随企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成都和广州。他印象深刻。这次活动让他对中国更加感兴趣,更加期待中国的发展。
两年后,德中品牌对话将继续。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热情仍在上升,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口商品博览会就是一个信号。正如史明德大使所说,中国敞开的大门不会关闭。两年后,是否会有更多德国品牌在中国取得骄人成绩?中德两国将在各自的品牌之路上写下怎样的经历与收获?值得期待。